风筝扶摇直上,
年画十里迎新,
古琴空灵回荡……
潍坊仿佛一颗璀璨的非遗星球,
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典故,
从民间传统到现代技艺……
这些非遗项目如绚烂星辰,
承载着我们的城市印记,
寄托着我们的美好情怀。
潍坊风筝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彼时,手工艺人用娴熟的技艺勾勒出纤细的线条,再用竹子巧妙地扎制出身形。在他们手中,风筝不仅仅是纸与竹的交织,更是艺术之魂的跃动。
风筝是无边梦想的凝结,是彩云飘散的诗篇,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轻盈起舞,将情感与希望编织成美丽曲线。
每年,潍坊的风筝盛会化作一幅绚烂的艺术画卷,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为共同的热爱而欢聚,那充满竞技与技艺的舞台上,对美的追求与激情在天地间飘扬。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风筝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更是一种灵魂的张扬,与风共舞,在自由的疆域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杨家埠木版年画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它伫立于6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宛如绽放的花朵,向世界展示着华夏文明的绚烂光辉。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丰富,从祈福辟邪到风俗民情,从劳动生活到神话传说,代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每一幅年画皆是民间艺人心血的结晶,从画稿创作、画板雕印,到木版套印、烘货点胭,无不蕴含着灵感与技艺的交融。
它将美与喜庆和谐交织,与年节礼俗相融。在这些艺术之作中,民间艺人的智慧与才情闪烁,辉映着民族智慧与美好情感的精粹。
高密扑灰年画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高密姜庄的扑灰年画,亦称“民间写意画”,它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个秋凉。
在古老的村落里,扑灰年画以自然而质朴的魅力,温暖了人们的心房。它用炭条轻轻勾勒,经历开脸、粉脸、熏脸、涮脸等16道工序,方完美登场。
扑灰年画中,“老抹画”和“红货”两个流派各具魅力。细细品味,每一幅都是艺术瑰宝。《姑嫂闲话》《踢毽子》《财神》等代表作品剧情生动夸张,人物滑稽逗趣,如同舞台上的喜剧演员,将诙谐的故事娓娓道来。
扑灰年画将山东的民俗情怀融入每一笔每一寸,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盼。在扑灰年画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凝固,让人在古老的艺术流韵中感受拨动心弦的魔力。
高密茂腔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高密茂腔是山东流传的美玉,广泛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民众喜爱。茂腔中女腔尤能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女性的共鸣,因此被戏称为"拴老婆撅子戏"。
在舞台上,茂腔 "四大京""八大记"辉映,传唱着山东人民的温情和豪情。
柳琴、京胡、笛、笙等民乐伴奏齐鸣,音乐飨宴在岁月的轮回中飘荡,宛如山川河流,奔腾不息。它细说着人间的辛酸和灿烂,也承载着人民的情感与记忆,它唱出心灵深处的悲欢,于山和海交汇处,奏响人生的交响。
潍坊核雕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一枚小桃核,生出千万态。核雕是流行于潍坊地区的传统雕镌艺术,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清代末年。
雕刻艺人运用精湛的技艺,将内心的奇思妙想雕琢成艺术珍品。鸟兽腾跃,虫鱼嬉戏,山水间碧波荡漾,百花盛开于枝头,每个细节都是精心刻画之作。
核雕以独特的小而美,将古老的技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让奇迹生在指尖,让岁月聚于核心。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文化符号,它都在岁月中闪耀,让人在细致入微中品味生活的美好,感受时间的流转。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一则以秃尾巴老李出世、出走、上坟、守墓、大战白龙等为主要情节结构的民间传说,起源可追溯到宋代之前。该传说在潍坊诸城久传不衰,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后有山东人移民东北各地,故东北各省也多有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且传承的故事情节大同小异。
这个传说蕴含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不仅是一段美丽的故事,更是一首跨越时空的诗篇,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感恩与敬仰,更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尊重。
如今,"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依然在诸城这片土地上荡漾着涟漪,它那古老而伟大的内涵,丰富着这里的文化底蕴,点亮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勇气。
诸城派古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诸城派古琴艺术,又名"琅琊派古琴",于19世纪中叶孕育而生,历经几代琴师匠心雕琢,绽放成瑰丽的艺术花朵。
诸城派古琴是一个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特定曲目传谱的古琴流派,立调体系以三弦为宫而以律吕命调,艺术风格刚中带韧、密中见疏,显示出空灵回荡的古典之美。
诸城派古琴音韵与意境相互交融、无缝衔接,听觉与视觉完美交织、一气流转,你可以感受豪气千丈的关山塞曲,也可以聆听婉转入耳的燕语莺莺。每一次拨弦,都似流淌着的智慧泉源,引领人穿越时光的长廊,追寻古典音乐的韵魂。
聂家庄泥塑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高密市姜庄镇,有一种型、色、声、动四者俱全的泥塑珍品——聂家庄泥塑。它于明代万历年间绽放,至今已有四百余载。
这些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的泥塑,加以鲜艳醒目的着色、生动写意的表情,浓墨重彩地诉说着乡土情怀。手艺人又将巧思嵌入设计,泥塑能动会叫。多样的趣味性和动人的生命力赋予泥塑灵魂。
街头巷尾,泥塑点缀着岁月风华,蕴含了聂家庄人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
高密剪纸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高密大地,有一种朴拙、粗犷、金石味浓郁的千年之风,那便是剪纸。
高密剪纸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在全国剪纸艺术中独树一帜。窗花、墙花,明艳如春之景;顶棚花、灯花,弥散璀璨光影;门笺、喜花,吉祥寓意融入其中;服饰花、鞋花,华美装点着时尚脚步。
在高密剪纸中,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皆成诉说篇章的图画;戏曲人物、花鸟草虫,均能生动跃然于纸上。辛勤的技艺传承者口传心授,代代相沿,守护着记忆的火,将高密剪纸铸成永恒的岁月华彩。
柳毅的传说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寒亭区朱里街道的柳毅山周边,柳毅的传说长久流传,无论是唐李朝威倾情书写的《柳毅传》,还是元尚仲贤所作的戏曲《柳毅传书》,都传承吟唱着传奇人物的奇妙命运。
柳毅娶虎女、传书娶龙女、保驾有功……传说衍生出无尽情思,柳毅的故事灿如星辰,与四方百姓的信仰和敬意相连。
英豪志,情犹在。柳毅文化的波纹穿越时光,绵延至今。
大舜的传说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如果你读过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一定对舜不陌生。如果你没读过,那也没关系,史书中关于舜的记载我们帮你温习:舜,有虞氏,亦称虞舜,是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孟子 · 离娄》有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历史上,舜推行善政、倡导道德,研习天地之道,以至善至圣的心态来治理国家。
在诸城诸冯的山水间,大舜的传说犹如盛开的花园,世世代代流传不朽。他是这一方水土永远的骄傲和珍藏,亦是当地人奋进不止的恒久导航。
青州花毽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青州就盛行蹴鞠等球类游艺活动,后来,蹴鞠逐渐演化为蹴毛丸,进而演化为踢毽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的青州花毽,承载着岁月的风尘,浸润着古老的韵味。
蔚蓝的天空下,绚烂的花毽翩然起舞。抬腿、回身、倒挂……参与者们以不同身形花样踢毽,一系列精妙绝伦的技法在空中交织,飞梭一般,唤起阵阵赞叹。
因制作技艺与踢弄技艺均积累丰厚,青州花毽被带入无尽的艺术境界。它是青州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体现,更是传统文化绽放永恒生命力的见证。
孙膑拳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孙膑拳,是我国武术中起源较早的拳术之一。这股古老的力量流淌在山东各地,安丘是主要流传地,传承至今已逾百年。孙膑拳在安丘的传承可推至清光绪年间,它在岁月的雕琢下,闪耀出璀璨的文化光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珍贵遗产。
孙膑拳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其以孙膑兵法为灵感,融汇各家拳术精髓,化作独具魅力的舞动之拳。如今,孙膑拳共有三套完整的拳路,共计360个精妙的手法,它的招式丰富多变,有时犹如翩翩起舞的仙鹤,有时又像蓄势待发的猛虎,每一个拳招都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智慧。
孙膑拳奏响了中华武术的华彩乐章,传递着美和力量。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潍坊嵌银髹漆技艺,如一曲古老的乐章,静静谱写着近两个世纪的荣光。它以红木为谱纸,以天然漆为旋律,以金银丝为音符,将传统的雕刻、嵌银和木工技艺融合于指尖,奏响了一曲曼妙之音。
潍坊嵌银髹漆作品以精湛的工艺和瑰丽的外观,向世人展示着潍坊独特的文化底蕴。
你看,镶嵌金银丝的一瞬间,如星辰灿烂,闪烁出璀璨的辉光。它们不仅以其独特之美吸引人的视线,更由内而外散发出深邃的韵味,让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卤水制盐技艺
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寿光制盐起源于商、周时代。据《尚书 · 禹贡》载,这一带“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絺”;商周时期用陶罐纳卤煮海,称之“煮海为盐”;汉代,煮盐改为煎盐;明朝,煎盐改为熬盐;清初,开始滩田晒盐至今。
修筑滩田,犹如铺开一层巨大的锦绣。引来海水,生命的脉搏涌动。卤水蕴含着期待,浸泡着日月交替的篇章。千姿百态的盐晶在阳光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经过巧妙的收集,逐渐呈现出最纯美的姿态。
千年传承的技艺之美融入大地与海洋的恩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东镇沂山祭仪
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东镇沂山祭仪,是历代帝王对东镇沂山的"望秩之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沂山祭祀经历了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岳镇海渎祭祀五个阶段。
从最初的祭祀起源中,人们把梦想紧紧托付给山峦的怀抱,到帝王亲自登上沂山,将神圣的力量灌注进每个人的心田,东镇沂山祭祀礼仪凝聚起几千年的信仰和文明。
当祭祀的乐章响彻山谷,岁月的风霜也为此凝固,铭刻在华夏记忆之上。
景芝酒传统酿造技艺
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时光倒流,将记忆带回遥远的宋元,景芝高烧生于斯,长于斯。它就是我们认识的景芝白乾酒的前身。
在古老的酿造坊里,酿酒师遵循千年传统、精益求精的 “真经”,“粮必精、水必甘、曲必陈、器必洁、工必细、贮必久、管必严”,以纯美的粮食为基调,以甘甜的水源为音符,珍藏起历经岁月洗礼的智慧。
景芝白乾酒是中国酒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又如一幅古老的山水画卷,将地方气韵与世俗智慧融为一体。品一杯灼热,在唇齿间开启一段奇妙旅程,且让醉意入心扉,岁月余韵共缱绻。
时间的舞步回旋,
将古老与现代紧密相连。
星光灿烂,
在潍坊,
非遗项目远不止这些,
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2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
省级代表性项目99项,
市级代表性项目427项,
县级代表性项目1793项;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54名、市级357名,县级1856名。
让我们像守护星星一样,
努力保护、传承和弘扬这些非遗之光,
让城市的魅力持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