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创新赋能、深化校企合作,高新区——龙头引领东风劲 千帆竞发势如虹
来源:潍坊日报  日期:2025年09月17日

暑热退场,秋意渐浓,正是一年中丰收的时节。高新区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1至7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实现规上工业利润59.8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93.5亿元,总量均居全市首位;全区40%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和30%的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
  龙头引领,千帆竞发。高新区工业企业为什么能蓬勃向前?根本原因在于高新区在优化产业生态、强化创新赋能、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向下深耕,企业才有了向上生长的底气。
  厚植沃土 优化“雨林式”产业生态
  近日,中国首个柴油机油D1标准向全球直播发布。长期以来,中国柴油机一直沿用基于欧美的标准体系,D1标准的诞生,彻底打破这一局面,中国润滑油首次拥有“自家的标准”。
  D1标准的落地,凝聚了13家发动机企业、23家润滑油企业、6家实验室和2所高校共400余人的心血,潍柴集团作为标准制定参与者,推动实现了“发动机技术进步”与“润滑油技术跃迁”的同步升级。
  作为潍坊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级企业,潍柴在短短4年时间里,4次刷新全球柴油机热效率纪录,背后是上千家配套企业的协同创新。
  山东银轮热交换股份有限公司自2010年成立起,便聚焦商用车、工程机械及农用机械车辆热管理集成模块等关键零部件配套生产。凭借其在热交换系统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潍柴发动机供应链核心供应商。
  “我们围绕潍柴、福田、临工等战略客户全力拓宽产品线,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山东银轮总经理蒋挺华说。尽管增速不俗,企业仍时时充满紧迫感,每年投入产值的近8%用于产品研发,并通过探索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实现进一步降本增效。
  高新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招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韧性和竞争力。
  日前发布的2025民营企业百强系列榜单显示,高新区5家企业入围“山东民营企业200强”、4家企业入围“2025山东民营企业创新100强”、3家企业入围“2025山东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2家企业入围“2025山东民营企业吸纳就业100强”,入围总数全市第一,占全市五分之一。
  点燃引擎 强化“硬核式”创新赋能
  近日,由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主导起草的两项团体标准《数字孪生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运维系统技术要求》与《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技术规范》获批发布。标准实施后,将为全钒液流电池的智能监控和运维管理提供统一规范,有效解决不同设备之间难以联通、数据不一致等实际问题,大幅提升系统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孪生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运维系统技术要求》是我国液流电池领域首项数字孪生运维团体标准,对储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落户高新区以来,液流储能科技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率先发布125kW全钒液流电池用电堆和800kW标准化液流储能系统,满足市场大功率、大容量的现代化储能需求,推动整个行业向标准化、成熟化与规模化迭代和跨越。
  企业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也是产业创新的推动者。高新区坚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抓、两手硬”,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动能。
  歌尔微型扬声器/受话器、MEMS声学传感器、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穿戴出货量全球领先;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真空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并应用于国内最大的飞轮储能独立调频电站;潍坊前进焊材有限公司“镀铜焊丝先镀后拉工艺”经过中国焊接协会专家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区通过实施“小升高”“规上高企化”“高企规模化”三大工程,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超580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达11410件。
  破壁融合 深化“共生式”校企合作
  科技创新是驱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谋创新,重点在于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将高校的“智力”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动能。
  科研院所有转化需求,企业有承载容量,如何实现二者之间创新要素的精准匹配?高新区“九字诀”打造校地合作“升级版”。
  ——搭平台,打造“家门口”策源地。自今年春天起,由潍坊市、高新区、山东大学、歌尔股份四方共建的山大歌尔研究院备受瞩目。未来十年,该研究院将开展科研攻关,联合培养科技人才,打造集科研、人才、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家级政产学研示范性平台;胜达科技与哈工大无锡新材料研究院揭牌共建潍坊创新中心,推动企业产品研发提速30%;飞雅智能与北理工合作的激光焊技术产品上市销售,实现从论文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走出去,构建“飞地式”引智通道。“百企联百校”行动是高新区打造创新生态圈的突破口,链接起创新主体企业与创新策源地科研院所:选派干部常驻高校院所担任科技人才专员,为潍柴、歌尔、新力超导等企业选聘“高精尖缺”专家担任科技人才副总。两年来,该行动为当地企业破解多项关键技术难题,落地北京宏动科技、哈工天愈集团、深圳航科新材料等高端人才项目7个。
  ——办赛事,“竞技场”上辨才识才。组织全国高新区“火炬引航”大国工匠潍坊行暨高技能人才合作交流活动,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200人参加,建起自己的人才库、通讯录,为后期精准招才引智提供了遵循。潍柴大学生智能算法科创大赛、“歌尔杯”高校VR/AR挑战赛等活动,更是吸引清华、哈工大等80所高校前来对接。
  高新区虽科研院所资源有限,但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开放包容的合作姿态以及务实高效的创新举措,成功搭建起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让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如今,这里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多条重量级产业链协同共进、有机发展的良好生态,技术需求与承载能力相得益彰,成为吸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机构入驻的强大磁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责任编辑: 周宗贤 二审:王朋 三审:马勋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