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我是第一名时,就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工厂,高级技师、三坐标检验员张云涛拿起第二届全国信息产业新技术职业技能竞赛(装备制造智能检测)特等奖证书,依然颇为感慨。
首次“国赛之旅”、对手“高手如云”、最终“勇夺桂冠”,是张云涛参加竞赛的写照。不争第一就是在混,既然已经报了名,就往最好的方向去做。他介绍道,自己利用很多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反复练习,不仅是为了取得好的名次,更能进一步拓展视野、增强能力。
成绩的取得源于张云涛一以贯之的勤学善思,更源于他20年如一日的不断创新和精益求精。据悉,自2004年到潍柴工作以来,张云涛一直从事精密测量中的三坐标检验工作。
“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了解现场零件加工尺寸波动的状况,更好地去控制产品质量。因为每个零件、每个孔、每个平面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它有一个允许变动量,我就是通过三坐标测量机测量位置是否在变动量允许范围内。”张云涛指着机器上正在进行测量的零件说。
多年来,张云涛先后经历了多类产品生产线百余台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测量工作,为各种高端机床的调试与验收工作提供测量数据支持30余万条。在此期间,他对测量精度的追求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几乎达到严苛的程度,而每1微米的进步,都存在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他介绍,1微米大约是头发丝的40到60分之一,测量设备底下都是有气浮减震器,目的是隔绝震动,因为随便一点震动反应到设备上,就会出现3到5微米的偏差。然而,像这样影响设备精度的原因非常多,所以要逐一排查、做实验、分析。每提升1个微米,都感觉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张云涛通过对测量机的测量硬件构成、软件运行及测量方式方法进行学习比对,对形位公差的评价、计算方式有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2022年,通过测量方法的优化和不断地实验、验证,将测量重复性精度从10微米提高到3微米,看似比头发丝直径还要小许多倍的7微米,在张云涛眼中却极富价值。
“有这7个微米,我测量的数据就有价值,没有这7个微米,数据就没有价值了。有一些过程,多1微米和少1微米区别是非常大的。我们就需要累积几百上千项的数据,去做分析、去做提升,尽可能保证现场质量控制需求的数据不要在测量这个环节损失精度。”张云涛一边说着,一边想尽可能直观地展现出7微米的长度,但却“无能为力”。
张云涛正是这样对肉眼不可见的1微米、2微米的“精益求精”,才淬炼出测量的精度、匠心的精度。在日常工作之余,他也积极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技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测量能力。
“公司对我们高技能人才从学习资料、学习平台、学习时间,到内部的交流都提供了非常便利条件,包括行业领先的技术和最前沿的设备,这些对我们帮助非常大。”张云涛介绍,自己也会不断学习、拓宽视野,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以及对测量效率有提升的方式,继续用匠心测出“更高精度”。(潍坊高新融媒记者:赵世军 郑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