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南非农业合作交流暨智能农机国际精准采购对接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坐落于山东半岛中心位置的潍坊,以高远辽阔的视野将风筝放飞世界;如今,潍坊正以一连串高规格的国际展会为翼,在全球农业的坐标系中重新标定自己的经纬。
从2020年中国—中东欧国家特色农产品云上博览会破局“云端”,到2022年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直面生态挑战;从2023年携手中国—东盟共话数字农业新篇、智慧农业博览会引领产业风向,到2024年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潍坊以一年一阶的坚实步履,迎来世界农业议题的持续落地。这一系列高端展会,不仅深刻重塑着本土农业的基因,更推动潍坊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度实践者”,向全球农业合作的“前沿引领者”稳步跨越。
回望展会之路,在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中,潍坊完成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战略跃升:在产业层面,以展会为引擎,实现从机械化到数字化、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模式”的系统性升级;在格局层面,合作半径从中东欧延伸至东盟,再跨越至拉美,“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角色从参与者进阶为共建者、主导者;在叙事层面,将“潍坊经验”淬炼为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让地方智慧绽放全球价值。
当下的潍坊,正以昂扬之姿站在全球农业舞台的聚光灯下。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第三届潍坊国际食品农产品博览会即将开幕,这不仅是潍坊一座城的嬗变,更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再一次庄重表达。
链接全球,构建无界合作的“国际赛道”
国家级展会,是潍坊打破地域边界,与全球农业脉搏同频共振的高效平台。
10月20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第三届潍坊国际食品农产品博览会的预热对接活动之一,“潍坊—南非农业合作交流暨智能农机国际精准采购对接活动”在农业服务贸易全球商通中心线下智能运营中心举办,对接会上成立了“农业服务贸易全球商通中心—南非农业国际合作走廊”。商通中心将在资讯、展会、商城交易等方面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南非企业对接国内市场搭建高效平台。
构建无界合作的“国际赛道”,这样的生动故事在潍坊大地比比皆是。
9月10日,一批贴有中日互认检测标识的大蒜产品从山东匠造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安丘厂区装车发出,标志着中日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互认机制正式落地运行。
中日检测机构互相签发了首份互认检测报告——该报告针对安丘出口至日本的大蒜实施250项农药残留检测并完成检验。凭借该报告,出口农产品抵达日本后无需重复检测。
检测结果互认这一突破的意义在于,潍坊正在尝试解决长期制约农产品出口的“软壁垒”问题。过去,即便产品品质优良,也常因进口国复杂的检测标准和漫长的通关程序而面临不确定性。如今实现了“一次检测、全球通认”,显著降低企业的贸易风险和成本。
链接全球,以一域之进为全国农业开放发展探路。乘一系列国际展会的东风,近年来,潍坊实施农产品通关便利化改革,优化出台45条海关监管措施,创新出口蔬菜TIR通关模式,运输时间压缩50%、运输成本降低38%,促成清香型白酒等16类农食产品实现首次出口。
潍坊的企业也成为规则制定、技术交流和贸易洽谈的重要参与方,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特别是今年以来,借助中拉农业部长论坛共识成果,潍坊重点开拓以巴西为龙头的拉美市场,并先后助力潍柴雷沃、鲁中拖拉机等农机企业,华盛农业、广通蚕种等种业企业,润丰化工等农药企业逐步实现全球布局;助推诸城外贸、山东鲁丰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巩固日韩、东盟、欧盟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对中东、拉丁美洲、非洲等出口达14亿元,同比增长47%,新兴市场拓展成效明显。
洞见未来,掌握产业变革的“前沿密码”
一系列国际展会是指向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它让潍坊始终站在农业科技与模式创新的最前沿。
2023年首届智慧农业博览会聚焦全球农业领域“高精尖特新”服务和技术。在这场博览会上,潍坊的多家农业企业成为“黑马”,他们系统展示了从“种子”到“餐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让潍坊本土的智能农机、农业物联网平台与全球前沿技术“同台竞技”,直接加速了数字技术在田间地头的应用落地。
与全球先进技术“同台竞技”,不仅巩固了潍坊农机装备产值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优势,更推动了产业从“机械替代”向“智慧农业”的跨越。
像智慧农业博览会这样的国际展会,为潍坊的农业企业家和新型农民提供了洞察未来产业趋势的机会,为他们提前布局、抢占先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决策依据。
时隔两年,智慧农业在潍坊已成蓬勃之势。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被称为“蔬菜硅谷”,这里集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教育培训于一体,以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为骨架,构建起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试验场。从8万平方米智能温室的“云端管控”到种苗繁育的“全流程智能”,从土壤数据的“精准画像”到全产业链的“标准输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智慧的脉搏。
“19座大棚装上了智能物联网系统,对棚内的空气温湿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对作物生长的各种细微变化都精准捕捉,管理起来心里更有底了。”万亩良田家庭农场负责人王伟利觉得,升级智慧大棚每一步都走得值。曾经靠经验判断的“该不该浇水”“要不要通风”,如今有了精准的数据依据。作为国内首家孕婴级羽衣甘蓝生产基地,位于高密市的这家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在潍坊筑起“亚洲羽衣甘蓝第一仓”。
在昌乐县的自然邦农业园,这里通过“AI+5G”智能种植系统,实现西红柿水、肥、温、光、气的自动调控,西红柿产量和品质分别提高20%和15%以上。
在昌邑市,优然牧业开发的“慧牧云”奶牛养殖系统,通过对牛舍环境及牛群基础数据的实时获取,精细化控制养殖环境,实现奶牛精准管理、精准饲喂。
……
一系列国际展会为潍坊农业装上了强大的“创新引擎”和“产业链耦合器”,让农业企业“零时差”接触产业前沿的信息:从基因编辑育种到农业机器人,从智慧农场整体解决方案到碳足迹追踪系统,这些在实验室和论文中的前瞻概念,在展会上变成了可触摸、可体验的现实,在潍坊落地为广袤沃野里的富足安康。
志存高远,以国际视野提升城市能级
一系列国际展会接连举办,创新与开放的动力灌注在潍坊这片具有深厚“三农”发展基因的土地上,生发出万千气象。
2022年,在主题为“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粮食安全”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上,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潍坊倡议》。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潍坊通过探索推广引水蓄水、土地深翻等措施,累计改良盐碱地26万亩,昔日盐碱地变成今天的“新粮仓”。在这次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嘉宾参观学习了潍坊的盐碱地改良技术、耐盐碱作物品种和系统解决方案,潍坊从一个农业技术应用区,跃升为全球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创新策源地和装备输出地,实现了从展示产品到输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质的飞跃。
会上,澳大利亚、阿联酋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代表表示,此次大会展现了中国对土壤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在国际粮农领域的担当作为,愿与中国进一步深化盐碱地评估监测及相关技术、人才、产业合作,开发盐碱地综合利用价值。
扛牢农业大市使命担当,为中国农业开放发展探路,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潍坊方案”。
一个海外农业项目从选址规划到最终产品上市,都能在潍坊找到对应的服务支撑。潍坊农业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提供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综合解决方案”。
立足深厚的产业根基,潍坊聚集了从种子研发、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到物流会展的完整产业链条,这种强大的产业生态,使得潍坊能够像提供“工业流水线”一样,为世界提供高度集成化和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服务。正如在去年举办的第三届中拉农业部长论坛上,有嘉宾评价:“潍坊不仅输出了农业设施,更传播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理念”。
国家级展会接连举办,为潍坊注入了开放的活力和国际化的视野,让潍坊的“地方名品”实现向“世界品牌”的价值跃升:在万商云集的舞台上,潍坊的“寿光蔬菜”“昌乐西瓜”等特产,被置于全球竞争的坐标系中重新评估,也促使众多潍坊农业企业以国际标准来提升品质、塑造品牌。“潍坊农品”整体形象实现了从“量”的优势到“质”的胜出,从区域性公共品牌向具有全球美誉度的商业品牌华丽转身。
连年举办的国际展会培育了“国际范”的产业生态与人才土壤。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塑造了潍坊按国际规则办事的商业环境,塑强了潍坊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吸引着全球高端人才来此创新创业,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本地企业家和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这种“人”的国际化,是潍坊农业持续走向世界、逐鹿国际舞台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
国际展会赋予潍坊的,绝非一时的人气与订单,而是城市能级的持续提升。通过链接全球的开放赛道、洞见未来的前沿触角和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不断提升潍坊农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位势,推动城市迈入更高发展层级。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数据是发展最有力的注脚:2025年前9个月,潍坊农产品出口额达126.4亿元,同比增长6.3%,取得了连续7年破百亿元的亮眼成绩。乘一系列国家级展会的东风,潍坊正在从中国农业的“高产田”迈向全球农业合作的“示范地”,从中国的“菜篮子”“粮袋子”“肉案子”,稳步成长为推动中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先锋力量,在世界农业版图上刻下鲜明的“潍坊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