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是必须写好的一篇大文章。6月6日,记者走进昌乐感受“三农”脉动。在昌乐大地,党建引领有力,发展更添活力,目之所及皆绿,行之所至皆景,一个个村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力量。
圆梦共同富裕,昌乐县创新推行“党建引领·联村共富”模式,根据“地域相邻、产业相关、发展相联”原则,打破村庄界限,以强村为核心,辐射5至10公里半径区域,在全县规划建设10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整合134个村和企业党组织联建成立10个片区党委,一片区一模式,以组织力量、市场手段激活乡村公共资源,蹚出了一条产业发展、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01
产业富农 深耕未来底气足
头顶似火骄阳,记者走进乔官镇唐家店子村,巨大的“番茄王国”招牌、生动的“黄金籽”墙绘让人耳目一新。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增笑言他们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村”,随后便跟记者讲起西红柿产业的“三次升级”,其中第二次升级竟然引发了一个片区的“乡村蝶变”故事。
“番茄王国”黄金籽酵素有机生态工场
那时,刚成立五棵松果蔬专业合作社1年的唐家店子村正在发展西红柿设施化种植,因营销是短板,西红柿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难题如何破解?经过党员大会讨论,决定依托产业规模优势与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在外做过互联网的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其安发现,五棵松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种植优势正好与公司的现代化管理营销优势高度互补。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决定推广种植“黄金籽”西红柿。
更新品种、落地标准化技术、培育“黄金籽”西红柿品牌……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等方式,唐家店子村实现“村社企一体化”发展,2023年销售额6000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80万元。
乔官镇火山农业产业片区俯瞰图
唐家店子村的成功实践,为昌乐县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提供了崭新思路。于是在乔官镇,以唐家店子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14个村的火山农业产业片区应运而生。为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乔官镇成立片区党委,下设15个村党支部和1个企业党支部,每个村党支部都有领办的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共享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平台和销售渠道,实现了支部联建、品牌联享、社企联营、发展联片。
受益于“片区融合化”发展,乔官镇于家山前村的产业振兴唤醒了梦里田园。“自从镇上成立了片区党委,帮我们把发展的路子都铺好了。村里的优势产业是南瓜,以前犯愁‘卖’,现在通过实施‘六统一’模式,不仅保证了南瓜质量,价格也提高了很多,而且供不应求。”于家山前村党支部书记于勇告诉记者,为了将地域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形成产业兴、百姓富的良好局面,村里的卧虎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期工程已纳入规划。
合则强,孤则弱。着眼解决传统种植靠农户单打独斗无法保证质量、销售路子窄、效益不稳定等问题,昌乐县依托10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大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进、统筹力度,发挥其专业优势推广先进技术、明确生产标准、发展特色种植、延伸产业链条,创出共富新高度。
党建引领,农业经营主体各显其能,产业各强其强,深耕未来,昌乐走稳走实乡村振兴路。
02
人才强农 增产增收有盼头
在乡村振兴中,村支书作为“领头雁”的角色,之于一方水土、一方群众的重要性,被一再证明。
红河镇埠南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江堂的奋斗目标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作为全县的“老先进”,早些年他带领村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如今又搭上电商快车“带货直播”助农增收。“我们村的瓜菜品质好,价格上也有优势,通过直播彻底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王江堂说,现在他每天的直播销售额平均在3.6万元左右。目前,昌乐县10个示范片区都建成了直播电商党群服务中心或孵化基地,从事农产品电商的主体有200多家。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村人口老龄化、缺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是目前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培育特色农业,还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红河镇肖家河村小麦收获现场。
红河镇肖家河村是一个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专业村,此前村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薄弱,再加上青壮年外出打工种粮兼业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落后村”。如今,通过探索推行党支部领办粮食专业合作社,肖家河由弱到强变了模样。
肖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刘科元感慨: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主引擎”。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红河镇把选优配强带头人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头号工程”,重点培养政治素质高、群众威望高、致富能力强的带头人。面对肖家河村当时的发展窘境,红河镇将懂经营、善管理的在外人才刘科元吸引回村。
为答好“乡村振兴”这张考卷,刘科元从增强村“两委”班子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做起。整治人居环境,28天就把村里的“四大堆”全部清理干净,并且自掏50万元为村里硬化了6条南北大路,等“户户通”工程完成,干群的心也“通”了。找准发展路径,在客观分析了村里的优势劣势后,刘科元认为土地就是最大的资源,于是,通过土地入股、直接流转、土地调换等方式,连片整理出300亩土地,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肖家河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展专业化服务。实践证明,这条路子就是粮食主产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怎样让一村富辐射带动村村富?红河镇规划建设了肖家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立片区党委统筹推进片区12个村融合发展。目前,片区内11个村已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同步带动全镇127个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向人才要活力,向共富要合力,努力把乡村振兴落实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昌乐县积极做好农村后备人才“蓄源”工程,把优秀人才用起来。持续深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支持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引进工商资本,鼓励农村党员带头参与和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扎实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不断提升人才的市场素养和创富能力。
落子“人才兴”,用好“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在“联”“带”上下功夫,夯实乡村长远发展根基,昌乐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03
组织带农 强村富民绘新景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漫步五图街道庵上湖村,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间,乡村振兴弹奏出最动人的音符。
庵上湖村的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真实写照,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带领全村抓党建、促发展,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探索打造“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创新开展“四治”互动村级治理模式……硬是把原来的“弱村”“穷村”建设成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140万元的“全国文明村”。
一粒种子可以唤醒一片泥土,一个党支部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如何让庵上湖这样的强村发挥带动作用,让更多村庄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红利?五图街道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以党建融合发展为引领、以片区抱团建设为突破,探索出一条“片区党委+产业平台”的大片区乡村振兴改革路径,围绕庵上湖村划定周边20平方公里、覆盖23个自然村1.3万人建设方庵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并成立了产业发展党委。
方庵片区俯瞰图
身兼片区党委副书记的赵继斌感觉担子更重了,“联村共富,支部联建是首要一环,就是让一村发展优势转化为23个村集中连片的发展动能。”他表示在党委带领下齐心协力盘活片区内以土地为主的资源,对接人才、资金、科技、管理等要素下乡,明晰合作机制、做强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撬动片区发展。
目前,该片区已初步实现庵上湖采摘、响水崖子民俗、方山古八景、九龙湖花海等8个农文旅产业“串点成线”以及7个产业村、16种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以“方庵”品牌整合销售的区域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300万元,拉动庵上湖及周边村村集体经济增收260万元。
党建引领,联建聚能,夯实乡村振兴坚实根基。“我们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党员从3人发展到现在的12人,随着党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综合体种植面积也从500亩扩大到现在的3100多亩。”在鄌郚镇伟圣田园综合体,负责人张国伟表示,“党建+产业发展”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截至目前,已带动周边600多户群众致富增收,带动周边村200多人实现就业。
鄌郚镇伟圣田园综合体大棚内生机盎然。
以融合的视角赋予土地更多持续增收的创造力,鄌郚镇拨快乡村振兴发展的“进度条”,以伟圣田园综合体所在的孔家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庄成立金山农业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崔家庄村是其中的一个。“片区一体化发展让我们有了‘主心骨’,业更强、村更美、民更富的梦想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走进现实。”面对未来,村党支部书记陈安伟信心满怀,他准备带领村民利用地理优势扩大金山原根西瓜种植规模。
以党建一体化激活片区发展“一盘棋”,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我们指导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分别成立片区党委,推动各领域党组织‘跨域联建’,构建‘组织融合、阵地整合、力量聚合’党建联建机制,完善利益联结、风险防控等制度,规模化承接产业项目,一体推进片区发展。”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钟福军表示,今年将对全县的10处示范片区进行扩面提质,在原有的10处乡村振兴产业片区基础上再持续壮大新纳一批,同时要进行扩村,让更多村庄融入到片区一体化发展中。
发展未有穷期,新征程上,昌乐初心如磐、笃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