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正,潍坊市中医院副院长,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潍坊名医。张学正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善于将中医思想与西医理论相结合,先后师从山东省名中医唐可清教授、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积极传承中医优秀学术思想。从医25年来,他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5年来的点点滴滴记录着他从医、执教、治学、为人的卓越成就和高尚风范。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既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主题。为了传承精华,张学正组织成立潍坊市中医院经典读书会,积极开展读经典、诵经典、习经典活动,引领各科医务人员积极学习中医经典书籍,探讨研究经典经方的临床应用。
医本仁术,大爱无言,张学正始终牢记自己救死扶伤的职责,用智慧与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医者的良心;用他精湛的医术发扬着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光辉。他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刻总结出诊疗的三要素:第一,望闻问切的功夫要全面、熟练而敏锐;第二,临证要特别注重辨证分析,善于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证,辨清疾病的病性、病位,分析病机;第三,注重因证选方,方随证立。张学正潜心学习中医四大经典及黄元御学术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环境等特点,提出致病“多痰多瘀”,治疗要以调畅一身气机为本。
疾病辨析,中焦为要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经现代医学研究,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是一个统管全身的大系统,通过气血、经络、体液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大循环。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的根源。
正如漂流需要一方港湾,跋涉需要一处驿站,而张学正就是许多病患倦鸟归巢的精神家园,他不断钻研就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病痛。张学正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调理中焦,他认为中焦气机调畅,人体内外协调,基于“中气升降”理论提出百病多属土湿水寒。“脾属土,为后天之本、中气之源,肾属水,为先天之本,土湿水寒正是先后天之本衰微的缘故。”张学正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制,疾病最易侵犯中焦,导致中气升降失司,气机斡旋不利,故脾胃陷逆,痰湿内盛,瘀血阻滞。心、肺、肝、肾四维之气有赖于中气调和,中气失和,心失所养、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胃气机不畅,先天肾精失于充养,则变生百病。
科学康复,评估当先
精准评估可以为临床康复治疗难点“把脉”,只有精准评估才能全面康复。2017年,张学正在潍坊市最早规范开展心脏康复治疗,填补了潍坊市心脏康复学科的空白。科学的心脏康复离不开评估,他带领科室开设踏车-心肺运动试验设备、无创心输出量测定设备来对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并设有无氧运动区、阻抗运动功能区,在潍坊市首屈一指。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中医药能够生生不息数千年,并且不断发展,这是因为它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疗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张学正带领科室人员深入贯彻心脏康复五大处方的概念,以运动处方为核心,配合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和药物处方帮助患者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此外,张学正在疾病的诊疗中注重调理脾胃,脾主四肢运动,因此他提出要将中医传统功法运用到保健康复工作中来,传统功法动作幅度轻柔,能够促进气血循环、改善情绪、缓解焦虑等。他率先带领科室开展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传统功法的学习,并将其深入普及到患者中间,带领患者进行传统功法锻炼,达到既病康复、未病先防的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中医药文化是祖国医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秀群体。张学正十分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自担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他言传身教,目前已带教硕士研究生13人。 “医生是一个容错率很低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经常这样教导学生。
张学正所带教的研究生先后发表SCI、中文双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论文数篇。他告诫学生一定要培养动手能力,提高临床技能,他所带教的研究生在全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年度业务水平测试中成绩突出,并在山东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竞赛中取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栉风沐雨,奋楫笃行。张学正深知作为中医人还有很多使命要完成,还有更多责任要承担,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他告诫自己和学生要初心如磐,肩鸿任钜,方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