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月21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在东方大酒店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保、双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完成昌邑市海能化学和海天生物4台机组关停退出。压减煤炭消费量,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鲁北盐碱滩涂地首批8个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成并网发电。推进清洁取暖,新完成清洁取暖改造9.9万户。优化货物运输方式,大莱龙铁路昌邑物流园专用线3条专线改造完成。开展传统产业集群升级改造,14个特色产业集群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实施VOCs全过程污染防治,排查单元6714个,发现整改问题968个,建成全市统一的LDAR信息管理平台。强化工业源NOx深度治理,3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2家水泥、焦化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推动移动源污染管控,监督检查非道路移动机械8629台,定位安装联网3.4万台,强化柴油货车监管,路查路检5344辆。提升面源污染精细化管控水平,督促在建工地全面落实“6个100%”措施要求,扬尘治理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全面提升扬尘管控成效。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完成了《潍坊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印发,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管控企业9103家,施工工地707家,豁免企业134家。
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汛期河湖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印发行动方案,联合住建、城管、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排查整改问题209个。实施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印发实施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管控方案,坚持陆海统筹、协同共治,开展3轮次全市联合督导,推动问题整改345个。强化入河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1263个入河排污口实施4轮次现场核查监测;对921个入海排污口整治情况全面开展“回头看”。加强排水单位管控。对70个污水处理厂开展5轮次飞行监测核查,查处整改问题27个。推动湾长制工作落实。统筹推进陆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港口船舶污染防治等重点任务,完成巡湾241次,推动涉海问题整改13个。强化水源地规范化管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每月对入库河流、水源地水质开展监测;对7个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和4条入库河流建设水质生物毒性预警监测系统。
持续推进土壤污染治理。抓好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231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103个重点建设用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强化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将102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对33家重点企业开展现场帮扶,提升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质效。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村级每周、镇级每月、县级每季度巡查全覆盖”常态化巡查管护措施,新增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144个。指导涉农县(市、区)全部印发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强化地下水环境监管。完成5个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成果集成上报。推进寿光羊口化工产业园实施地下水环境状况详细调查评估。
持续强化环境风险管控。强化危险废物管理。对铝型材、表面处理、化工等9个重点产业集群628家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完成全市250家重点监管单位信息化智慧监管。推动1237家涉危企业集中整治,整改问题3219个。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专项整治。排查“一废一库一重一品”等高风险领域企业3000家,整改隐患问题3222个。加强辐射安全风险隐患整治。排查核技术利用单位678家,整改问题641个。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今年1至10月份,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PM2.5浓度、PM10浓度等关键指标均排名全省第五,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水环境质量方面,今年1至10月,我市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5.7%,优于省定目标28.6个百分点;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70%,优于省定目标45个百分点。16个县级及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土壤污染治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吃得安心、住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