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无尽的日夜,信件承载着绵绵情谊飞到各家堂前,传递了数不清的信息,送来惊喜,带来失落。接收信件的信箱,曾是承载市民感情寄托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QQ、微信、电子邮箱等网络通信工具纷纷面世,手写信件渐行渐远,如何更好地利用信箱成为不少人关心的话题。
高新区枫丹壹号院小区的信箱。
信箱逐渐演变为“装饰品”
9月11日,记者来到高新区枫丹壹号院小区走访看到,34号楼等居民楼都安装有信箱,通体墨绿色,静静挂在墙上。不过,多数信箱都空着,里面没有信件等物品。
该小区居民李女士说,现在她几乎用不到信箱,甚至没有注意到信箱设置在哪里。不过,她认为信箱的功能还不能完全被替代,信箱作为固定接收信件的基础设施,最好还是保留下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用到。
在奎文区盛世·香榭里小区,整栋楼的信报箱都在一起,整齐划一,非常显眼。市民赵先生说,十多年前他的母亲每天都会从信箱里取报纸、信件,如今信箱已经闲置下来,偶尔打开,里面全是广告宣传单页。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现在几乎所有小区都保留着信箱,但已逐步沦为“摆设”,真正发挥效用的不多。
高新区翰香苑小区的信箱。
不少市民对信箱感情深厚
今年26岁的市民满女士至今保留着写明信片的习惯。满女士上学时住校,由于学校不允许带手机,她与朋友们只能通过写信联系。她至今珍藏着初中和高中期间与朋友们交往的信件,一摞摞信件凝聚着他们永恒的友谊。
满女士说,写明信片是因为妹妹喜欢,2019年她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游玩时,在空白明信片上盖了很多纪念章,她特意寄给妹妹,妹妹收到后十分惊喜。现在很多景区都有明信片寄出业务,满女士已经养成一个习惯,每到一地都会将各景区的纪念章盖到明信片上,留作纪念。
满女士曾将自己的信箱发到微博上,一个暑假收到了一百多封网友来信,她每天都很期待打开信箱。她表示,在通讯如此发达的现在,明信片和信件是互联网时代的“奢侈品”。
30岁的张女士对信箱也充满回忆。张女士小的时候,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一直都是哥哥照顾她。哥哥读高中时需要住校,两周回家一次,每次分别对张女士来说都很难过,每天都很想念哥哥。有一次,妈妈从信箱里取出一封信,是哥哥寄回来的,他写道:“妹,见字如面。”
张女士说,虽然当时经常通电话,但是信纸上的字带来的冲击感是不同的。透过字迹,她仿佛看到了哥哥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样子,心里有别样的感动。
奎文区盛世香榭里小区的信箱。
如何更好使用有待探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住宅设计规范》要求,新建住宅应每套配套设置信报箱,并对于如何设置信报箱给出了具体规范要求。不过,随着信箱实用功能被削弱,如何更好地利用信箱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从实用意义而言,为了更好地盘活信箱资源,可以将信箱“活化”使用,将信箱与快递箱、报箱、奶箱等功能进行整合,提高利用率。
从文化方面而言,信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厚重的情谊,也应该予以保留。市民刘女士说,她对信的感受最初来自林觉民的《与妻书》,她记得上面写道:“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刘女士说,从信件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写信者的情绪,《与妻书》原件的最后,字越来越小,可以看出林先生应该没想过要写那么长,信纸上渐小的字好像即将远行的人,走两步又回头叮嘱,恋恋不舍。
不少市民认为,如何保留信箱这一文化符号,将信箱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在使用中延续信箱历史并让其在新时代发挥出更有价值的功能和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