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潍坊市2022年度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出炉
来源:潍坊发布  日期:2023年08月02日

8月1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潍坊市2022年度居民健康信息监测情况新闻发布会。潍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晓乙;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单杰;高密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高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迟耸立;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陈作森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多措并举提升我市疾病防控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居民慢病监测信息系统。2022年,市卫健委根据收集和积累的居民健康数据资料,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基本掌握了我市居民健康水平。

慢性病是居民健康“主要杀手”

2022年全市报告常住人口死亡病例77494例,死因前十位依次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糖尿病、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和精神障碍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其中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91.78%,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除与遗传、医疗条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外,更多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慢性病死亡占比也会持续增加,面临的防控压力将更加严峻。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目前我市居民盐、油、糖人均日摄入量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推荐值,吸烟、有害饮酒、身体活动不足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居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严峻的慢性病防控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重大慢性病防治纳入健康潍坊行动,在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重点慢性病早诊早治、提高慢性病救治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协同推进,积极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推进实现全民健康。

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

是威胁健康的三大疾病

2022年潍坊市主要心脑血管疾病共报告发病74811例,报告死亡44673例;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32960例,死亡18296例。男性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群体。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为心脑血疾病主要发病、死亡病种。发病前十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肝癌、食管癌、淋巴瘤、胰腺癌、膀胱癌。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居死因前3位,占总死亡的81.03%,发病率、死亡率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增长。去除三者后全市人群期望寿命将分别增加6.36岁、2.86岁和2.10岁,是目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点疾病。

专家提示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元凶,应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并通过早筛查、早诊治等方式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围绕影响群众健康的重点疾病,全市先后组织开展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民生实事惠民项目、胃癌早诊早治项目、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等项目,在全国、全省创出了“潍坊模式”,提高了早期诊断率、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但仅局限于项目覆盖人群,离全市居民健康需求仍有一定距离。需继续聚焦主要健康问题,坚持预防为主,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重点,以提高早诊早治能力为手段,有针对性地做好重大慢性病防治工作。

伤害系青壮年人群首位死因

2022年居民因伤害死亡3416人,占总死亡的4.41%。15-44岁人群死亡主要由伤害所致,占该年龄组总死亡的46.03%。导致伤害死亡的主要是道路交通伤害、意外跌落、自杀、淹溺和意外中毒,占伤害总死亡的84.40%。10岁以前,伤害死亡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10岁以后开始缓慢上升,40岁之后死亡率迅速上升。虽然近年来全市伤害死亡率出现下降趋势,但伤害仍造成了大量的长期残疾和早死,若去除伤害死因后,期望寿命将提高1.02岁。

交通事故、跌落、自杀一直为全市伤害前三死因,其中溺水是1-14岁儿童首位伤害原因,道路交通伤害是15-44岁人群首位死因,25-44岁人群自杀比例最高。机动车数量激增、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薄弱,心理压力大、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等诸多因素,是导致伤害高发的主要原因。建议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在全社会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意识;完善各种安全保障措施,营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交通环境;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有心理危机者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有效预防伤害发生。

图片

齐鲁晚报记者

慢性病严重影响个人日常生活,给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请问我市慢性病防控有哪些重要举措?

单杰答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依托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卫生城市等建设工作,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机制,与有关部门在体育健身、健康宣教等方面形成防控合力。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全市已建成健康机关244家、健康企业38家,健康学校174个、健康社区365个。联合体育部门,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联合教育部门,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教育读本,丰富学校健康教育内容。2017年我市率先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覆盖,其中国家级示范区4个。2020年成功创建成为全省首批慢性病防控示范市,并培育“高密减盐”“潍城体医融合”“诸城健康食品开发”“临朐胃癌早诊早治”等慢性病防控模式,在全省推广。

二是紧密结合医改,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纳入《健康潍坊2030规划纲要》,先后印发实施《健康潍坊行动》15个专项行动,其中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4个,还有6个有关健康影响因素干预专项行动,针对主要的慢性病问题来开展专门防控。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通过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疾病防控项目实施力度,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水平。目前我市高血压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5.42%,血压控制率达63.17%;糖尿病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5.09%,血糖控制率达57.77%,切实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权益。

三是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为进一步提高公众慢性病及危险因素防控知晓率,不断拓宽宣传途径。与7家市级以上媒体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结合世界卒中日、高血压日及糖尿病日等主题活动,利用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渠道,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格局,做到宣传广度全覆盖,宣传深度全渗透。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通过“健康教育大讲堂”、“健康巡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巡讲152场次,受益群众3万余人,引导居民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理念。深化健康教育“五进活动”,广泛开展“健骨操”、“健步走”等群众性健身活动,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2022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01%,较2021年2.39%。

山东台记者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癌症的预防,癌症的早期发现很重要,越早发现治疗,生存下来的几率就越高,那么如何早预防、早发现呢?

陈作森答

为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程序,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实施细则》,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起联合审查、快速审批的工作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改善生活质量。预防是癌症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方式,要降低癌症风险,关键在于践行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和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其次要积极、规范进行防癌体检,预防和早期发现癌症。

癌症除了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也与日常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部分细菌、病毒慢性感染息息相关。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倡导广大居民要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积极接种可有效预防肝癌和宫颈癌的疫苗,有效降低癌症发生。此外,规范的防癌体检能够早期发现癌症,是提高肿瘤生存率的关键。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使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筛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筛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筛查消化道肿瘤、前列腺特异抗原可以筛查前列腺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可以筛查宫颈癌等。我市逐步扩大重点疾病早诊早治覆盖范围,先后将妇女“两癌”筛查、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惠民项目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免费为适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超200万人次受益。

经济导报记者

慢性病管理重在预防和控制,我们了解到高密市积极探索创新、成效显著,请介绍一下这方面工作开展情况好吗?

迟耸立答

高密市作为全省首批“三减控三高”特色项目县,坚持预防为主理念,创新推进慢性病管理工作。

一是健全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夯实责任体系,有效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机制。

二是立体防控。强化部门联动,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规范“三减控三高”工作流程和重点任务,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综合防控格局。

三是系统宣传。推进主题宣传,传播核心知识,以传统媒体、新媒体、社区宣传栏、百姓学堂、慢性病防控日宣传活动为载体,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实施生活方式干预。

四是集中行动。开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百日攻坚行动和“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感。

五是医防融合。发挥紧密型医共体优势,畅通“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慢性病管理,建成2处三高中心、13处三高基地、26处三高之家,健全县乡村培训、转诊、会诊、巡诊三级协同机制,转诊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满意率达到90%以上。聚力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上提质增效。

六是健康管理。实施单病种群体管理,推进健康管理“三师共管(临床首席医师、基层首席公卫医师、新型家庭医生)”模式,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提升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水平,已纳入单病种群体管理9.2万人、健康评估5.6万人、高血压分级管理3.3万人、糖尿病分级管理1.3万人。

中宏网记者

基于目前的慢性病防控形势,我们给广大居民群众哪些健康促进的建议呢?

陈作森答

为规范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程序,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实施细则》,明确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审批事项和环节,构建起联合审查、快速审批的工作机制。

从刚才的发布词中我们得知,目前我市慢性病的防控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虽然我们采取了综合多层面措施,但是有些慢性病发病率还是在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60%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的关键。

一、合理营养,健康饮食

食物种类要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深浅搭配。高血压高危人群及患者建议减少盐的摄入,每人每天不超过5克盐。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低脂肪乳制品的摄入。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蛋白质的摄入,同时要避免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物。心血管疾病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鱼类、坚果、橄榄油等的摄入。骨质疏松症建议增加鱼类、奶制品、豆制品等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的摄入。

二、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推荐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避免久坐,鼓励随时随地、各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等。

三、戒烟限酒,有益健康

吸烟造成肺功能损害,并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建议不吸烟、早戒烟。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和水,几乎不含有营养成分。提倡不饮酒,不劝酒,不酗酒,建议成年人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克。

四、关注心理健康,积极适应周围环境变化

日常生活中,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学习心理调适技能,增强自我调控能力,积极适应环境变化,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必要时积极寻求心理卫生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等外界帮助,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状态。

责任编辑: 高凤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