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新疆某训练基地。午后阳光将沙地炙烤得滚烫,地表温度接近50摄氏度。高付锟俯卧在沙地上,汗水顺着额角滑落,在沙面上洇开一个个深色圆点,又迅速蒸发。他手中紧握的,是陪伴了他六年的“老伙计”——一支高精度狙击步枪。
“尖刀·使命”全国公安特警挑战赛首日现场,快速射击科目即将开始。作为山东代表队的一员,35岁的高付锟调整着呼吸,感受着自己的心跳。这一刻,他仿佛回到了2018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回到潍坊浮烟山五公里越野赛的盘山路上——那个背着8公斤负重、正奔跑在最后800米上坡路的26岁青年民警。


△高付锟(图右)和好朋友合影
2009年夏天,在青岛市平度第四中学的教室里,高付锟和最好的兄弟头挨着头,翻看志愿填报手册。受教师父亲影响,他心中早种下了“三尺讲台”的梦想,觉得教书是件既安稳又有意义的事;而兄弟的梦想是当一名警察,总把“要穿警服保护人”挂在嘴边。

“本来我俩都说好了,我报师范,他读警校。”每次提起这件事,高付锟都忍不住笑起来,“可到头来,命运和我们开了个玩笑——完全调了个儿。”
谁也没想到,高付锟通过提前批被山东警察学院录取,而他的兄弟则考入青岛大学师范专业,成了一名教师。
2012年,高付锟进入潍坊高新公安分局,被分配至清池派出所。
刚到派出所的日子里,他有个“习惯”:每晚值勤结束后,就一头钻进所里的小健身房锻炼。
“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觉得当警察必须要有好体魄,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总不能跑不过坏人吧。”高付锟说。
2012年底,分局筹备组建巡逻队伍,需从各派出所抽调民警,高付锟被选中。
“当时只觉得是换个岗位继续工作。”没想到这一去,高付锟便和特警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潍坊市公安局举办全警实战大练兵活动,这是高付锟第一次参加枪械类比赛。
“总共练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去比赛了。”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科目是长短枪应用射击,他连呼吸和扣扳机的节奏都没完全摸透,却凭着一股“不慌”的劲儿,拿了个全市第二。

比赛结束后,一位领导特意找到他,问:“你是哪个部队转业的?”
高付锟愣了一下,连忙摆手:“领导,我不是部队的,就是山东警察学院毕业的。”
他的眼神从疑惑变成惊讶,拍了拍高付锟的肩膀:“小伙子,有点天赋,好好练。”这句话像颗种子,在心里发了芽。


2017年,高付锟迎来第一次省级狙击比武。
可就在赛前集训下楼梯时,他不慎扭伤右脚踝,韧带部分撕裂。但他咬牙忍痛,坚持上了赛场——跑起来每一步都钻心得疼。

那时的潍坊还没有高精度狙击步枪,他和队友只能带着“老伙计”上场——一支是85式狙击步枪,另一支是88式狙击步枪。“当时全省17个地市,近一半都有高精狙。那枪的精度,我们的老枪根本比不了。”
七月,山东德州。水泥靶场被烈日晒得滚烫,空气扭曲蒸腾。
高付锟趴在地上,手肘被粗糙的地面硌得生疼。他转头和队友对视了一眼,没有说话,但彼此都懂:“枪不如人,气势决不能输。”
一整天的比赛中,他强忍脚踝剧痛,一次次趴下、调整呼吸、瞄准、击发。每一个动作都极致专注,每一次扳机扣下都全神贯注。
“最终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们自己都惊呆了——潍坊代表队拿了团体第七,甚至还超过了一支装备高精狙的队伍。”
那一刻他真正明白:装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握枪的人。只要拼尽全力,老枪,也能打出好成绩。


2018年,潍坊浮烟山的盘山路上。
高付锟感受着8公斤负重背心勒在肩上的疼痛。还剩最后800米,眼前是望不到头的陡坡,每呼吸一次都带着灼热的痛感。
“我的体能在队里不算好,甚至有点拖后腿。”高付锟坦言。为了这次市里组织的五公里越野赛,他们12个人进行了一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上午练爬坡,下午练冲刺,晚上加练核心力量。“我们累到连上下台阶都要相互搀着走,下台阶只能直着腿挪。”高付锟笑着说。
“我们都知道,之前高新公安5公里成绩一直是中游,这次想争口气。”比赛日那天,他们凌晨5点起床,7点半坐上大巴赶往浮烟山。
“前几公里都很顺利,我一直保持在第一梯队。但到最后800米,那个大上坡出现在眼前时,真的绝望了。”高付锟眼睁睁看着前面的人就在二三十米外,可腿像灌了铅,怎么也追不上。
旁边队友的加油声喊破了嗓子,他想摆手让他们别喊,却连开口的力气都没有——所有精力都用来盯着脚下的路,生怕一不留神摔下去。
“那时候就一个念头:必须榨干自己,不能留一丝力气。否则冲过终点后,一定会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当他踉跄着冲过终点时,直接瘫倒在地上,两个队友赶紧冲过来把他扶起来。
“当时我连站都站不稳,只能靠在保障人员身上,当我听到队友喊‘付锟,你个人第六名!’,才反应过来我们真的做到了。”高付锟一脸骄傲。
“后来拿了那么多射击冠军,都没那次开心。”他说,“因为那是12个人一起拼出来的,是在我们最不擅长的项目上,靠努力赢来的。”那次比赛,高新公安拿了团体第二名,创下了5公里越野比赛历史最好成绩。


2020年,潍坊配备了第一支高精度狙击步枪。
当高付锟从枪械库把它领出来时,手指轻轻拂过枪身——崭新的金属外壳上还涂着保护油,整枪重6.5千克,约是“85狙”的两倍,却让他觉得“像身体的一部分”。
第一次试射,高付锟趴在靶场,瞄准100米外的靶心,扣下扳机。“子弹出去的瞬间,我就知道:这枪不一样。”高付锟兴奋地说,那枪准得“瞄哪打哪”,连他自己都忍不住惊讶。

可留给他们的训练时间只有20多天——全省狙击专项比武就要开始了。这次比赛设有10个科目,难度远超以往:包括坐姿45米打牙签、导火索,跪姿90米打手枪靶等,最难的是“仰姿无依托100米劫持人质靶”——“道具小孩”头顶上放着一个宽5公分、高4公分的苹果,打中苹果得10分,要是打中人质头部,整个科目直接零分。

△高付锟(图右二)在2020年全省公安特巡警实战技能比武竞赛现场
比赛当天下着小雨。湿度变化会影响子弹轨迹,高付锟趴在地上,手指摸了摸地面的湿度,又抬头感受了一下风向,才慢慢把枪口对准靶心。“当时心里很静,就想着把平时练的动作做出来就行。”
“砰砰砰砰”的四声,子弹离膛。透过瞄准镜,他看见“苹果靶”上有四个弹孔,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成绩公布时,高付锟愣了好几秒——他个人总分第一,为潍坊拿下了历史上第一个狙击省冠军。


2025年的全国公安特警挑战赛,成为高付锟从警生涯里最高光的经历之一。
比赛首日,山东代表队表现亮眼,快速射击科目拿了团体第一。但第三天的解救人质科目中,他们因出现失误,成绩直接滑落到第十名。
“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每个人都绷着脸,吃饭时都没人说话。”高付锟说,作为队里的狙击手,他更清楚:第四天的追捕突击科目,35发子弹,只要有一发失误,团队就彻底没希望了。
这个科目有多难?
狙击手需要先与突击手一起通过四个障碍,在70米外击中4个仅有4公分大小的目标;突击手则要撞门突入房间,对15米处5个目标进行射击;随后全队还要奔袭300多米,根据无人机侦察的目标信息进行下一步射击。最后环节,队员们需要扛着80公斤的假人以及狙击手冲刺返回终点。

在这场比赛中,高付锟和队友要在高强度运动后完成35发子弹的射击。每失误一发,总成绩就要加时30秒。
“我们定了个策略:不追求速度,只求命中率。”高付锟说。比赛时,他趴在地上,瞄准70米外的小靶,手指稳稳扣下扳机——4发子弹,全部命中。“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不能拖后腿,山东队不能输。”
成绩公布时,全场沸腾:35发子弹全中,总用时比训练最好成绩还快!
经过五天鏖战,山东队总成绩从去年的第23名跃升至第8名,进步了15个名次。
赛后,一位新疆当地的领导握着他们的手,笑着说:“你们山东啊,该颁个‘最大进步奖’!”高付锟说,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


早在2018年,高付锟就多了一个身份:潍坊市公安局警务实战兼职教官。
“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他说,从那时起,他就想着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更多年轻人。
2023年全省警体运动会前,他接手了两个“纯新手”——一个连握枪都手抖,另一个连呼吸和扣扳机的节奏都把握不准。
“当时离比赛只有一个月,我就想,多挤点时间,总能进步。”那段时间,高付锟每天7点半就去枪械库领枪,贴好靶纸,装满弹夹,等队员8点到就能直接训练——“多省出的半小时,可能就是他们突破的关键。”


他们吃最早的早饭,为了早上多练一会儿;吃最晚的午饭,为了上午多练一会儿;晚上还要加练到9点,他陪着队员一起趴在地上,手把手地教他们调整姿势。
“有个新人,刚开始打25米靶,总是打出意外弹。”高付锟说,他没批评,只是陪着新人一遍遍练,“我告诉他,打枪不是靠力气,是靠感觉,你得和枪‘交朋友’。”
比赛那天,那个曾经总打意外弹的新人,拿了全省第六名,另一名拿了全省第四名。
“看到他们成长,就觉得自己的经验没白费,这比什么都有意义。”高付锟说,那一刻,他比自己拿冠军还开心。


自2020年山东省公安厅特警总队组织比武活动以来,短短六年时间,高付锟获得了6个不同枪型的省级比赛、比武、测评个人冠军,带出了多名优秀射手,但他依然保持着最初的谦逊和勤奋。
“奋斗是为了什么?”高付锟说,他想起2018年浮烟山的陡坡,想起2020年第一次拿省冠军的激动,想起带新人时熬的每个夜晚,“其实奋斗就是为了让生命有价值——不是每天重复过日子,而是每天都比前一天好一点,为自己的目标拼一把。”
“只要队里需要,只要还能握枪,我就会一直练下去。”今年35岁的高付锟说,自己至少还能再奋斗十年。

从清池派出所的深夜健身房,到训练中心的靶场,再到浮烟山的陡坡与全国赛场的沙地——高付锟十三年的从警足迹,不仅勾勒出他的成长轨迹,也见证了潍坊高新区的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这里不仅是产业勃兴的科创高地,更是一座充满温情、值得托付的安居之所。
当创业者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当居民于晨曦暮色中漫步闲谈,当商户在街巷间诚信经营——他们的身后,始终站立着无数如高付锟一样的平凡守护者。他们以日复一日的坚守,筑起坚实而温暖的安全防线,让这片热土的发展步伐更加从容,也让未来之路更加致远。
而今,这份守护精神薪火相传,已深深融入潍坊高新区的血脉之中,化为奋进路上最坚实的根基、最鲜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