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城街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社区干部,却天天在小区里忙碌;他们不拿工资,却把邻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楼栋长”。
今年以来,新城街道聚焦基层治理创新,将做优做强楼栋长队伍作为关键支点,通过精准选配、精细职责、精心赋能的“三精”工作法,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活跃在居民身边的“小楼长”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大能量”。
1精准选配,选出群众“贴心人”
“张阿姨,您当过老师,又热心,这个楼栋长非您莫属!”在锦城社区,网格员王振宇正耐心动员退休教师张阿姨。
为选优配强楼栋长队伍,新城街道创新推行“5333”选人工作法——从党员、退休职工、业委会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居民志愿者等5类人员中择优选拔;畅通社区党组织推荐、业主联名推荐、个人自荐3类渠道;突出法律知识、政策水平、群众工作经验3项能力素质;采取线上全覆盖、线下走访、靶向动员3种方式广泛宣传发动。
丁敏清(左)入户做工作
“我是党员,这个时候就该站出来。”北海社区北海花园B区退休党员丁敏清在个人自荐时语气坚定。如今在新城街道,像丁敏清这样的党员楼栋长已有324人,占队伍总数的16.6%。通过“5333”工作法,街道已成功推选楼栋长1951人,真正实现了人选政治过硬、群众认可、能力胜任,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的骨干队伍正活跃在社区治理一线。
2精细职责,做好邻里“当家人”
“真没想到,一个电话打给楼栋长,十分钟不到车主就来处理了!”提起前几天的经历,玉龙社区玉清嘉苑小区居民李女士仍赞不绝口。那晚她加班回家发现车位被占,试着拨通楼栋长电话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玉清嘉园小区召开楼栋长会议
这正是新城街道楼栋长履职尽责的生动缩影。围绕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组织员、安全员、监督员“六员”职责定位,楼栋长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活跃在小区巡查、入户走访、矛盾调解、志愿服务等各个场景。
“孩子顾不上的事,我就给他打电话。”居住在鸢都社区市物价局宿舍的孟大爷感慨道。孟大爷口中的“他”,是2号楼楼长魏建国。魏建国一有空就会到独居老人家中坐坐,拉拉家常,了解身体状况。
魏建国(左)与社区工作人员走访困难群体
今年以来,新城街道楼栋长们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60余人次,成功调解纠纷40余起,参与志愿服务90余场。他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个楼栋,真正成了社区居民最贴心的“大管家”。
3精心赋能,激发队伍“新活力”
“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了一次健康体检,既做了公益又得了实惠,这个办法好!”近日,在玉清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现场,金玉豪庭小区楼栋长薛瑞生高兴地分享着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
玉清社区工作人员走访楼栋长
为持续激发楼栋长服务热情,新城街道创新推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制度,积极联动“红色合伙人”资源,通过积分兑换、评优激励、节日慰问、健康体检等多元方式,让每一位付出者得到回报、奉献者获得荣誉。截至目前,已有120余名楼栋长享受了免费健康体检服务,这份实实在在的关怀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同步实施的“系统赋能”提升计划,更为楼栋长队伍注入了专业动能。“这次消防演练很实用,我们楼栋长也要成为安全专家。”刚参加完培训的楼栋长管克昌信心满满地说。今年以来,街道围绕法律法规、应急救援等主题已开展专题培训10余场,系统化提升楼栋长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让“小楼长”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专业力量”。
小楼长,大作为。在新城街道,1951名楼栋长正活跃在楼栋中,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服务邻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小楼长 大管家”的深刻内涵,为“首善之区 品质新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治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