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潍坊日报》头版倒头条刊发《高新区22名民警进社区担任副书记,党务、政务、警务深度融合——“警社共治”开创基层治理新路径》,对我区推动人员力量、治理资源下沉,为基层减负、赋能的经验做法进行重点报道。现全文转载。

凌晨1点,高新区新城街道府佑社区的商户联防队正在沿街巡逻,领队是民警兼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王涛。这支由民警牵头、商户党员组成的队伍,正是该区为基层减负、赋能,破解复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面对业态多元、人口流动、诉求交织的挑战,高新区将22名社区民警全部纳入社区党组织班子担任副书记,让专业力量深度扎根基层。通过“党务、政务、警务”三务融合,每周“警社周会诊”精准把脉,矛盾联调室就地解决纠纷,“智慧警局”与“警察小店”延伸服务触角,把治理的“千条线”拧成了服务群众的“一股绳”,探索出一条“警社共治”的新路径,绘就了平安高新的崭新画卷。

周一上午九点,府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每周一次的“警社周会诊”联席会议准时召开。刚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的王涛翻着民情台账说:“最近接到3起居民报警,都是凌晨被盗,作案手法都是撬门。”坐在对面的社区书记李欣接过话茬:“咱这商圈有1000余家商铺,凌晨后基本没人值守,确实是防控薄弱点。”“依托‘商圈红盟’的30个特色党小组,组建商户、小区物业联防队,派出所提供巡逻装备和培训,每晚12点到凌晨2点分三组巡逻。”王涛说。话音刚落,餐饮党小组组长张师傅就举手响应:“我们店愿意出两个人,再提供巡逻用的手电筒!”
不到半小时,方案就敲定了:由王涛协调派出所连夜送来10套巡逻装备,李欣牵头组织商户、小区物业签订《联防协议书》,下周一起正式启动巡逻。


“凌晨五点就被鸡叫声吵醒,这日子实在难捱。”家住新城街道府佑社区水岸华府小区的居民到物业、社区居委会反映邻居养鸡扰民的问题。府佑社区迅速联合北海路派出所、城管执法中队,让这一困扰居民数月的“民生痛点”得到了妥善解决。
成立于2013年10月的新城街道府佑社区,辖10个小区,常住居民1.3万余人。既有城市更新安置小区,又有商业开发小区;既有吾悦广场现代商圈,又有十甲农贸市场传统卖场;既有潍坊妇幼保健院高新院区这样的三甲医院,又有众多综合性、单科诊所;既有海澜国际酒店高端写字楼综合体,又有家常饭店、茶庄、洗车行等普通个体户……

外来、流动人口多,诉求就多;各类业态多元,服务管理也就复杂。千条线如何拧成一股绳?府佑社区给出的答案是:“三务融合,警社共治”,通过党务、政务、警务有机结合,全面推动组织联建、普法联宣、信息联采、矛盾联调、人员联控、安全联管、治安联防、服务联办。
在高新区,22名社区民警全部兼任全区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把警务工作嵌入社区治理链条。截至目前,通过168次“警社周会诊”,治安难题当场解决率达85%,府佑社区的“商圈红盟”更成为资源整合的典范,30个特色党小组签订《党建联盟协议书》,让治理共同体越建越牢固。

“要不是你们出面,我这养老钱可能就打水漂了!”新城街道北海社区居民刘老先生紧握着社区民警朱立峰的手说。原来刘老先生要动用养老钱购买“天价床垫”,老伴发现后强烈反对,两人一度吵到要离婚,无奈之下只得向社区民警求助。接到电话后,朱立峰立即同社区书记魏德勋赶到老人家中。一番了解后,朱立峰把刘老先生带到了“警社联调室”,朱立峰、魏德勋两人摆事实、讲道理。经过两小时努力,刘老先生表示不买了,老两口握手言和。
得益于街道推行的“警社双岗同责”机制,线上依托“线上楼委会”收集矛盾线索,线下在“警社联调室”集中化解纠纷。
清池街道商城社区也曾遇到棘手事——两家相邻餐馆因排烟管道纠纷多次发生冲突。社区民警程方超联合社区书记林福超启动“警社联调”,邀请环保部门现场检测,最终促成双方改造排烟管道,还签订了《邻里互助协议》。


如今,高新区创新“平安合伙人”机制,已组建64支巡防队,290名义警累计巡防600余次,通过“网格普检+警务专查+部门联治”安全联管三级管控体系,49处重大风险点全部整治到位,27起重大风险事项通过“双推机制”妥善处置。
高新区以联动提升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防范水平为重点,出台《双推机制办法》,对超出基层处置能力的复杂问题,社区即时“吹哨”,街道(发展区)、公安分局、相关职能部门“接哨”后24小时响应。
哨响人到,事不完人不撤。今年以来,高新区双向推送各类重大隐患39件,成功联动化解涉众投资维权、企业欠薪、安全生产漏洞等重大风险事项27起,形成“发现—流转—处置—反馈”的全链条闭环。


“智慧警局24小时不打烊,查社保、办居住证、换发驾驶证随时能办,现在咱不出厂区就能搞定各项业务。”潍柴集团员工小张拿着刚办好的居住证,脸上难掩喜悦。
潍坊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在推进线上办理、自助办理的同时,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针对高龄老人、患病居民等行动不便群体,开通上门办证服务,让特殊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
2024年以来,高新区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陆续开设“警社服务专窗”,与“警察小店”形成服务矩阵。社区民警每周固定两天在“警察小店”蹲点值守,遇到群众“急难愁盼”的事,能在第一时间搭把手。


“流动普法站”的民警带着案例展板进小区、到商圈,结合近期高发的电信诈骗、消防安全等问题,用居民听得懂的方言讲法律、教防范。在清池街道商城社区,民警还邀请商户代表加入“普法宣讲队”,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截至目前,“流动普法站”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3场,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有效助力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如今,“警社服务专窗”通过“蹲点办+上门办”模式,已为群众办理社保卡、补办证件等29项业务1200余件次。


高新区从2024年初实施“警社互评”机制,让民警评社区配合度、社区评民警响应速度,评价结果直接与评优评先挂钩。在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民警在身边、办事不求人”已成为群众共识,“警社共治”的暖心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警社共治’是我们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其核心在于创新打造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警务‘资源共享、风险共防、平安共创’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八连机制’实现‘三务融合’、构建矛盾化解体系、打造便民服务生态,持续推动人员力量、治理资源下沉,实现基层隐患有效化解、治安环境持续优化、群众服务精准高效的多重成效,以政法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稳定的坚实根基。”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政法委书记任金华说。
凌晨1点,高新区新城街道府佑社区的商户联防队正在沿街巡逻,领队是民警兼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王涛。这支由民警牵头、商户党员组成的队伍,正是该区为基层减负、赋能,破解复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面对业态多元、人口流动、诉求交织的挑战,高新区将22名社区民警全部纳入社区党组织班子担任副书记,让专业力量深度扎根基层。通过“党务、政务、警务”三务融合,每周“警社周会诊”精准把脉,矛盾联调室就地解决纠纷,“智慧警局”与“警察小店”延伸服务触角,把治理的“千条线”拧成了服务群众的“一股绳”,探索出一条“警社共治”的新路径,绘就了平安高新的崭新画卷。

周一上午九点,府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每周一次的“警社周会诊”联席会议准时召开。刚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的王涛翻着民情台账说:“最近接到3起居民报警,都是凌晨被盗,作案手法都是撬门。”坐在对面的社区书记李欣接过话茬:“咱这商圈有1000余家商铺,凌晨后基本没人值守,确实是防控薄弱点。”“依托‘商圈红盟’的30个特色党小组,组建商户、小区物业联防队,派出所提供巡逻装备和培训,每晚12点到凌晨2点分三组巡逻。”王涛说。话音刚落,餐饮党小组组长张师傅就举手响应:“我们店愿意出两个人,再提供巡逻用的手电筒!”
不到半小时,方案就敲定了:由王涛协调派出所连夜送来10套巡逻装备,李欣牵头组织商户、小区物业签订《联防协议书》,下周一起正式启动巡逻。


“凌晨五点就被鸡叫声吵醒,这日子实在难捱。”家住新城街道府佑社区水岸华府小区的居民到物业、社区居委会反映邻居养鸡扰民的问题。府佑社区迅速联合北海路派出所、城管执法中队,让这一困扰居民数月的“民生痛点”得到了妥善解决。
成立于2013年10月的新城街道府佑社区,辖10个小区,常住居民1.3万余人。既有城市更新安置小区,又有商业开发小区;既有吾悦广场现代商圈,又有十甲农贸市场传统卖场;既有潍坊妇幼保健院高新院区这样的三甲医院,又有众多综合性、单科诊所;既有海澜国际酒店高端写字楼综合体,又有家常饭店、茶庄、洗车行等普通个体户……

外来、流动人口多,诉求就多;各类业态多元,服务管理也就复杂。千条线如何拧成一股绳?府佑社区给出的答案是:“三务融合,警社共治”,通过党务、政务、警务有机结合,全面推动组织联建、普法联宣、信息联采、矛盾联调、人员联控、安全联管、治安联防、服务联办。
在高新区,22名社区民警全部兼任全区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把警务工作嵌入社区治理链条。截至目前,通过168次“警社周会诊”,治安难题当场解决率达85%,府佑社区的“商圈红盟”更成为资源整合的典范,30个特色党小组签订《党建联盟协议书》,让治理共同体越建越牢固。

“要不是你们出面,我这养老钱可能就打水漂了!”新城街道北海社区居民刘老先生紧握着社区民警朱立峰的手说。原来刘老先生要动用养老钱购买“天价床垫”,老伴发现后强烈反对,两人一度吵到要离婚,无奈之下只得向社区民警求助。接到电话后,朱立峰立即同社区书记魏德勋赶到老人家中。一番了解后,朱立峰把刘老先生带到了“警社联调室”,朱立峰、魏德勋两人摆事实、讲道理。经过两小时努力,刘老先生表示不买了,老两口握手言和。
得益于街道推行的“警社双岗同责”机制,线上依托“线上楼委会”收集矛盾线索,线下在“警社联调室”集中化解纠纷。
清池街道商城社区也曾遇到棘手事——两家相邻餐馆因排烟管道纠纷多次发生冲突。社区民警程方超联合社区书记林福超启动“警社联调”,邀请环保部门现场检测,最终促成双方改造排烟管道,还签订了《邻里互助协议》。


如今,高新区创新“平安合伙人”机制,已组建64支巡防队,290名义警累计巡防600余次,通过“网格普检+警务专查+部门联治”安全联管三级管控体系,49处重大风险点全部整治到位,27起重大风险事项通过“双推机制”妥善处置。
高新区以联动提升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防范水平为重点,出台《双推机制办法》,对超出基层处置能力的复杂问题,社区即时“吹哨”,街道(发展区)、公安分局、相关职能部门“接哨”后24小时响应。
哨响人到,事不完人不撤。今年以来,高新区双向推送各类重大隐患39件,成功联动化解涉众投资维权、企业欠薪、安全生产漏洞等重大风险事项27起,形成“发现—流转—处置—反馈”的全链条闭环。


“智慧警局24小时不打烊,查社保、办居住证、换发驾驶证随时能办,现在咱不出厂区就能搞定各项业务。”潍柴集团员工小张拿着刚办好的居住证,脸上难掩喜悦。
潍坊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在推进线上办理、自助办理的同时,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针对高龄老人、患病居民等行动不便群体,开通上门办证服务,让特殊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
2024年以来,高新区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陆续开设“警社服务专窗”,与“警察小店”形成服务矩阵。社区民警每周固定两天在“警察小店”蹲点值守,遇到群众“急难愁盼”的事,能在第一时间搭把手。


“流动普法站”的民警带着案例展板进小区、到商圈,结合近期高发的电信诈骗、消防安全等问题,用居民听得懂的方言讲法律、教防范。在清池街道商城社区,民警还邀请商户代表加入“普法宣讲队”,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截至目前,“流动普法站”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3场,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有效助力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如今,“警社服务专窗”通过“蹲点办+上门办”模式,已为群众办理社保卡、补办证件等29项业务1200余件次。


高新区从2024年初实施“警社互评”机制,让民警评社区配合度、社区评民警响应速度,评价结果直接与评优评先挂钩。在高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民警在身边、办事不求人”已成为群众共识,“警社共治”的暖心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警社共治’是我们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其核心在于创新打造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警务‘资源共享、风险共防、平安共创’的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八连机制’实现‘三务融合’、构建矛盾化解体系、打造便民服务生态,持续推动人员力量、治理资源下沉,实现基层隐患有效化解、治安环境持续优化、群众服务精准高效的多重成效,以政法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平安稳定的坚实根基。”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政法委书记任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