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半的潍坊市人民广场,晨练老人收起太极扇的轻响混着鸟鸣漫开,张文玲踩着晨光穿过东侧回廊,走进东观景塔的玻璃电梯。指尖在按钮面板上顿了顿,按下“20”的瞬间,轿厢缓缓爬升,她自然地偏头望向窗外——像二十年前初到海南时那样,贪婪地捕捉天光。
此刻的云没有海南的低,却裹着北方清晨独有的清透,而20层高空那缕渐浓的咖啡香,正等她亲手唤醒。

张文玲的奋斗之路,始于两千公里外的海南。
2005年,这个从小在淄博生长的姑娘,背着行囊闯进海南的阳光里。
毕业后,张文玲留在了海南成为一名导游。长时间的户外工作,让她白皙的皮肤变得黝黑,“那时候总觉得,世界大得很,脚不停,路就不断。”

2019年深秋,在陪客人爬上五指山后,山巅的风掀起她的衣角,望着脚下黎族村寨升起的炊烟,突然就想家了,“山东能给的安稳,海南给不了。”
那一刻,她知道,是时候回家了。
决定回山东后,张文玲在三亚的一家咖啡馆坐了一下午。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条纹,吧台后的咖啡师专注地拉花,奶泡在咖啡液上轻盈旋出一朵郁金香。“海南的咖啡店多,那时只觉得洋气。”
她没料到,两年后自己会在潍坊的高空,为这朵“郁金香”练到拿不起筷子。


2022年夏天,张文玲开始尝试经营自己的咖啡店,地址选在潍坊市文化艺术中心云上会客厅,为这个公共文艺空间做饮品和甜品的配套服务。



手冲咖啡更是磨人的修行。




有次练到凌晨,她盯着滤杯里沉底的咖啡渣发呆,突然懂了三亚咖啡师的从容——那些看似轻松的“洋气”,全是用“笨功夫”熬出来的。
当被问及那段时间练得苦不苦,张文玲思考道:“现在想想,做咖啡和当年带团,其实差不多——脚不停,手不懒,路就顺了。”


2022年8月,开在20层高空的“闻山咖啡”正式开业。
开业当天,张文玲在吧台后一站就是13个小时,尽管疲惫不堪,但看到顾客们满意的笑容,她觉得一切都值得。有熟客打趣她“比带团还拼”,她擦着汗答:“带团是陪人看风景,现在是造个风景给人看。”
而这道“风景”她想亮得久一些。
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咖啡店观景的特色,张文玲将营业时间定为从上午九点到晚上十点半——比普通咖啡店长三个小时。“总不能让想来看夜景的人扑空。”




超长的营业时间,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付出。员工需要两班倒,张文玲自己更是全年无休。
“累吗?”面对这个问题,她总是笑着说起专属于闻山咖啡的slogan:“闻山咖啡,不止于咖啡。”
这“不止”里,似乎藏着许多细碎的考量。
当白发老者轻声询问“有没有热茶”时,当二三岁孩童被父母带上观景塔欣赏美景时,当十几岁孩子结伴而来时,闻山咖啡的菜单也在悄然扩展:绿茶,白茶,普洱,养生茶、冰摇果茶、儿童燕麦奶......




约300平方米的空间里,20平是做咖啡的工作区,剩下的地方都让给了“不务正业”:超然书房给了大家阅读的空间,不定时弹奏的钢琴,不时更新的画展,不拘一格的品鉴会带来新鲜体验……
从海南的漫漫长路,到20层的方寸吧台,张文玲的生活圈看似小了,心却宽了。“以前带团看世界,现在守着店,倒把日子过出了更多滋味。”





这“滋味”里,最浓的一味是温暖。根据节日安排,闻山咖啡每年都会举办至少五场的公益活动。
去年冬天请环卫工喝咖啡的场景,她总也忘不掉。
那是2024年10月26日的清晨,二十多位穿着橙色工装的环卫工走进观光塔,张文玲站在吧台后,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抿第一口,有人皱着眉说“有点苦”,有人笑出皱纹“从来没有在这么高的地方喝咖啡”。窗外,正是他们每天清扫的街道,晨光里泛着干净的光。
2024年国际残疾人日,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闻山咖啡学习感受咖啡文化,体验做咖啡。
而作为回报,孩子们跳起民族舞,裙摆扬起时,像极了海南的浪花。“他们笑的时候,光都在眼睛里。”张文玲的声音轻下来,“身体或许有缺,但心里全是亮的。”

每年元旦,张文玲都会在日出前开门迎客,让大家在20层迎接新年第一缕日出。
同时,她会熬好红糖水,让参与公益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送到路边环卫工人的手中。哈出的白气里,第一缕阳光落在他们冻红的小脸上。
从海南导游到高空咖啡师,张文玲的生活圈看似收缩,心灵疆域却在拓展。
闻山咖啡的香气里,奋斗者的温度与城市的暖意,在20层高空酿成故事——关于一个奋斗者的迁徙与扎根,关于如何用热爱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