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奋斗者说 |从一天进账30万到“6元吃好”,他的故事有点长
来源:潍坊高新传媒  日期:2025年04月18日


初春,凌晨三点半的潍坊街头,朔风如刀。
黑黢黢的市场轮廓在路灯下沉默着,距早市开张还有一个半小时。刘晏铭将身上的军大衣又裹紧几分,身旁那辆昨夜从昌邑骑来的肉夹馍三轮车正泛着冷光——斑驳车架与锃亮台面形成鲜明对比,这个陪了父亲二十年的老伙计,昨日被母亲擦洗得焕然一新。


刘晏铭无意识地摩挲着三轮车把手上经年累月形成的凹痕,在心里暗下决心……

赚钱

“爸,读书不是我唯一的出路。”2016年冬,还在上技校的刘晏铭倔强地和父亲争辩道。


那年,刘晏铭刚成年。为了减少家里开支,一放暑假他就跑进了烧烤店打工,闲暇时跑外卖赚钱。刘晏铭跑外卖最多一个月赚了6000块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便给姐姐买了她最喜欢吃的榴莲,给父亲买了个刮胡刀。




也因此,年纪轻轻的刘晏铭享受到了赚钱的快乐。


他不想继续上学了,他想创业!


看着眼前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在肉夹馍摊前操劳了二十余年的父亲,并没有阻拦他的想法,反倒表示要全力支持儿子闯荡。
受父亲影响,刘晏铭考察了一家坚持传统手工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土豆粉店,当即决定斥资万元拜师学艺。


2017年3月8日,“阿铭土豆粉”开业了,员工是刘晏铭和他的女朋友。


5万元的房租、3万元的转让费,加上装修、设备等开支,前前后后投了12万元左右,这些钱都是父母和亲戚资助的。


开业后,店里几乎天天爆满,日均营业额达千元,最高的一天甚至有3000多元的流水。


光鲜的营业额背后,是刘晏铭和女朋友每天凌晨采购、持续十几个小时的劳作和全年无休的坚守。


“实在是太累了。”这种与青春背道而驰的生活节奏,让这对年轻人在开了一年半后,选择了关店。


不久后,两人结婚了。


转变

2019年,初为人父的刘晏铭入职一家兽药饲料电话销售公司,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前景不错,便萌生单干的念头。


2020年初,他拉拢前经理合伙创业,两人各注资5万元,成立了同类型电销公司,刘晏铭主抓培训、招聘和公司的日常运营。


公司效益不错,2020年的“双十一”,刘晏铭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一天入账30万元。


赚到“快钱”后,刘晏铭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在刘晏铭的认知中,赚钱就和开店一样,开门就赚钱,不开门就不赚钱,全程离不开他。这段从业经历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只要培训人再出去销售,卖出去东西,刘晏铭就有分成。

比起辛苦劳累两点一线的土豆粉店,轻松到手的钱,让刘晏铭觉得“挣钱,不就这么简单!”哪里会有存钱、攒钱为以后考虑的想法。


但现实马上给了他一记重击。


2021年,由于经济形势和管理等原因,公司业绩断崖式下跌。要命的是,刘晏铭的账户里早没了积蓄。为了维持公司运转,他不得不频繁透支信用卡、申请贷款。

“实在不行先摆摊卖肉夹馍吧,家里有现成的技术,你要让自己动起来,思想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看着窘迫的儿子,一直全力支持他的父母第一次劝他放弃。


次年同月,刘晏铭不得已向公司递交了辞呈。


离家

“我要去潍坊卖肉夹馍!”在父母提出要他回归老本行时,刘晏铭已经做好了出去创业的准备。一是所在地市场太小,二是他想走出去看看。


2021年11月8日,伴随着的暮色,23岁的刘晏铭将父母备了一天的肉夹馍食材和行囊搬上了电动三轮车。


这台斑驳的电动三轮车是父亲置换新餐车前的谋生工具。父亲最初计划是让儿子驾驶着带顶棚的餐车去潍坊城区谋生,但刘晏铭却毅然选择了这台在家放置许久的“老伙计”——“新车留给父母,至少能遮风挡雨”。


从昌邑去潍坊城区姨妈家的路大约有25公里,刘晏铭驾驶着电动三轮车骑了一个小时。虽然他才23岁,但他似乎已经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也因为他才23岁,刘晏铭在去潍坊的路上,仍然怀揣着对未知的忐忑和对自己创业失败的不甘。


那天的潍坊寒风刺骨,冷得刘晏铭眼眶发红、泪水失控,也冷得母亲当晚泪流不止……


刘晏铭的姨在潍坊高新区樱前街光电路北50米路西摆摊,因为附近人多,所以刚到潍坊的刘晏铭,也选择了那条路。


刘晏铭的手艺是从父亲传承下来,便叫“老刘家肉夹馍”。

刘晏铭父亲的老摊位(受访者提供)

“不累,反而很轻松,觉得自己跳出窘境,干劲满满。”摆摊的第一天,本该五点到的刘晏铭提前了两小时抢占摊位。


那天,他干了早中晚三餐,一共卖了六百多块钱。


相聚
清晨的馍香裹着卤肉热气在街角氤氲,案板此起彼落的剁肉声中,刘晏铭支起“老刘家肉夹馍”的小摊,凭借父亲秘传的香料配方,以“六元吃好”的实惠口号迅速打响了名头。


忙碌的背后,让老家的父母担忧不已。每当电话里传来儿子凌晨备餐、深夜收摊的作息,父亲总能透过电波触到那份腿脚酸胀的疲惫,母亲更是偷偷抹泪。


在刘晏铭扎根潍坊的第三个月,父母终究揣着牵挂跟了过来。


老两口的到来让刘晏铭搬离了借住的姨家,却在租房路上频遭波折:先是临街楼房因凌晨备餐扰邻难以为继,转租城郊平房又撞上拆迁改造,几经辗转才在城郊觅得安稳居所。


“过日子总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留守昌邑的妻子守着老家房产和稳定工作,独自支撑了一年多。直到孩子成长需要双亲照拂,她跟刘晏铭表明了想法后辞了职,一家得以团聚。


如今四代同堂的屋檐下流转着默契:父亲每日五点便起身备餐出餐,母亲操持家务琐碎,夫妻俩负责出午晚出餐及其他时间备餐。每逢周末,父亲便替孩子出餐,好让夫妻俩能带着孩子出去玩一玩,“毕竟年轻人还是想出去玩的。”


刘晏铭在光电路坚守了五百多个日夜后,面对日渐稀疏的客流,刘晏铭将目光投向了呼叫中心旁的金光路。


而这次搬迁,也再次成为了刘晏铭事业的转折点。


直播
自从2022年10月8日迁到金光路以来,“老刘家肉夹馍”的月营收稳定在三万元左右,然而重复的劳作也在一点点消磨着刘晏铭最初创业时的热情,转机出现在潍坊探店热潮的兴起之时。


“那些爆红的探店视频让我心痒,何况媳妇本就是吃货。”被妻子戏称为“潍坊彭于晏”的刘晏铭,将这份亲昵化作账号ID——“刘于晏”就此诞生。

2024年3月15日,刘晏铭开启了首场直播。


初次直播的他埋头重复着几年如一日的动作,只有剁肉时的案板发出的咚咚声在直播间孤独回响。直到有位买馍的小姑娘惊呼:“哇你直播间有两百多人啦!”他才恍然抬头,望着屏幕右上角的数字又惊又喜。


后来,逐渐掌握如何直播的刘宴铭,凭借沉浸解压的剁肉和幽默的话语,让账号迅速斩获了5.7万粉丝(截至发稿)
但流量暴涨带来的不只订单,骚扰电话与“廉价肉”的质疑,让他不堪其扰。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面对质疑,刘晏铭知道,无论他怎么解释,都不如事实证明解释的清楚。为此,他选择用镜头记录真相。“进了什么肉,进货日期,制作过程,都拍给大家,慢慢地粉丝量变多了起来。”


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刘晏铭也感觉到自己做的不只是肉夹馍,自己的形象也代表了潍坊人的形象。


责任


“潍坊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希望大家再去选择旅游城市的时候,可以选择来潍坊玩玩。”这是刘晏铭在直播间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从刘晏铭的粉丝分布来看,有不少来自山西、河北。最让他难忘的是2024年国庆期间的特殊客人——一位内蒙古老铁驱车两千公里,就为了尝一口直播间里热气腾腾的肉夹馍;还有位河北大哥乘高铁抵潍后,特意打车寻到金光路摊前,连出租车师傅都被这份执着感染,跟着买了个馍,结果成了回头客。


在金光路日渐同质化的餐车中,刘晏铭那辆传承自父亲的电动三轮车堪称另类风景。这辆历经风霜的“老伙计”,与餐车相比甚至不能遮风雨,却被他视若珍宝。

如今,这个承载着两代人记忆的流动摊位,托起刘晏铭最朴实的愿景:“用心维护好自己的每一位顾客,作为潍坊人积极宣传潍坊,靠自己的双手让自己家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仅此而已。”

记者手记:


每次出摊前,刘晏铭和妻子都会做一个肉夹馍分着吃,说是先尝尝口感如何才能放心卖给顾客。


我好奇地问过刘晏铭:“肉夹馍从小吃到大还吃不够吗?”


他说,“吃这个肉夹馍才有家的味道。”


或许,这正是支撑他坚守至今,并将继续踏实前行的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 马汶君 二审:柳翠瑛 三审:周锦江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