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读书不是我唯一的出路。”2016年冬,还在上技校的刘晏铭倔强地和父亲争辩道。
那年,刘晏铭刚成年。为了减少家里开支,一放暑假他就跑进了烧烤店打工,闲暇时跑外卖赚钱。刘晏铭跑外卖最多一个月赚了6000块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便给姐姐买了她最喜欢吃的榴莲,给父亲买了个刮胡刀。
也因此,年纪轻轻的刘晏铭享受到了赚钱的快乐。
他不想继续上学了,他想创业!
2017年3月8日,“阿铭土豆粉”开业了,员工是刘晏铭和他的女朋友。
5万元的房租、3万元的转让费,加上装修、设备等开支,前前后后投了12万元左右,这些钱都是父母和亲戚资助的。

开业后,店里几乎天天爆满,日均营业额达千元,最高的一天甚至有3000多元的流水。
光鲜的营业额背后,是刘晏铭和女朋友每天凌晨采购、持续十几个小时的劳作和全年无休的坚守。
“实在是太累了。”这种与青春背道而驰的生活节奏,让这对年轻人在开了一年半后,选择了关店。
不久后,两人结婚了。

2019年,初为人父的刘晏铭入职一家兽药饲料电话销售公司,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前景不错,便萌生单干的念头。
2020年初,他拉拢前经理合伙创业,两人各注资5万元,成立了同类型电销公司,刘晏铭主抓培训、招聘和公司的日常运营。
公司效益不错,2020年的“双十一”,刘晏铭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一天入账30万元。
赚到“快钱”后,刘晏铭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在刘晏铭的认知中,赚钱就和开店一样,开门就赚钱,不开门就不赚钱,全程离不开他。这段从业经历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只要培训人再出去销售,卖出去东西,刘晏铭就有分成。
比起辛苦劳累两点一线的土豆粉店,轻松到手的钱,让刘晏铭觉得“挣钱,不就这么简单!”哪里会有存钱、攒钱为以后考虑的想法。
但现实马上给了他一记重击。
2021年,由于经济形势和管理等原因,公司业绩断崖式下跌。要命的是,刘晏铭的账户里早没了积蓄。为了维持公司运转,他不得不频繁透支信用卡、申请贷款。

“实在不行先摆摊卖肉夹馍吧,家里有现成的技术,你要让自己动起来,思想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看着窘迫的儿子,一直全力支持他的父母第一次劝他放弃。
次年同月,刘晏铭不得已向公司递交了辞呈。

“我要去潍坊卖肉夹馍!”在父母提出要他回归老本行时,刘晏铭已经做好了出去创业的准备。一是所在地市场太小,二是他想走出去看看。
2021年11月8日,伴随着的暮色,23岁的刘晏铭将父母备了一天的肉夹馍食材和行囊搬上了电动三轮车。
这台斑驳的电动三轮车是父亲置换新餐车前的谋生工具。父亲最初计划是让儿子驾驶着带顶棚的餐车去潍坊城区谋生,但刘晏铭却毅然选择了这台在家放置许久的“老伙计”——“新车留给父母,至少能遮风挡雨”。

从昌邑去潍坊城区姨妈家的路大约有25公里,刘晏铭驾驶着电动三轮车骑了一个小时。虽然他才23岁,但他似乎已经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也因为他才23岁,刘晏铭在去潍坊的路上,仍然怀揣着对未知的忐忑和对自己创业失败的不甘。
那天的潍坊寒风刺骨,冷得刘晏铭眼眶发红、泪水失控,也冷得母亲当晚泪流不止……
刘晏铭的姨妈在潍坊高新区樱前街光电路北50米路西摆摊,因为附近人多,所以刚到潍坊的刘晏铭,也选择了那条路。
刘晏铭的手艺是从父亲传承下来,便叫“老刘家肉夹馍”。

那天,他干了早中晚三餐,一共卖了六百多块钱。


忙碌的背后,让老家的父母担忧不已。每当电话里传来儿子凌晨备餐、深夜收摊的作息,父亲总能透过电波触到那份腿脚酸胀的疲惫,母亲更是偷偷抹泪。
在刘晏铭扎根潍坊的第三个月,父母终究揣着牵挂跟了过来。
老两口的到来让刘晏铭搬离了借住的姨妈家,却在租房路上频遭波折:先是临街楼房因凌晨备餐扰邻难以为继,转租城郊平房又撞上拆迁改造,几经辗转才在城郊觅得安稳居所。
“过日子总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留守昌邑的妻子守着老家房产和稳定工作,独自支撑了一年多。直到孩子成长需要双亲照拂,她跟刘晏铭表明了想法后辞了职,一家得以团聚。
如今四代同堂的屋檐下流转着默契:父亲每日五点便起身备餐出餐,母亲操持家务琐碎,夫妻俩负责出午晚出餐及其他时间备餐。每逢周末,父亲便替孩子出餐,好让夫妻俩能带着孩子出去玩一玩,“毕竟年轻人还是想出去玩的。”
刘晏铭在光电路坚守了五百多个日夜后,面对日渐稀疏的客流,刘晏铭将目光投向了呼叫中心旁的金光路。
而这次搬迁,也再次成为了刘晏铭事业的转折点。


从刘晏铭的粉丝分布来看,有不少来自山西、河北。最让他难忘的是2024年国庆期间的特殊客人——一位内蒙古老铁驱车两千公里,就为了尝一口直播间里热气腾腾的肉夹馍;还有位河北大哥乘高铁抵潍后,特意打车寻到金光路摊前,连出租车师傅都被这份执着感染,跟着买了个馍,结果成了回头客。

在金光路日渐同质化的餐车中,刘晏铭那辆传承自父亲的电动三轮车堪称另类风景。这辆历经风霜的“老伙计”,与餐车相比甚至不能遮风雨,却被他视若珍宝。
每次出摊前,刘晏铭和妻子都会做一个肉夹馍分着吃,说是先尝尝口感如何才能放心卖给顾客。
我好奇地问过刘晏铭:“肉夹馍从小吃到大还吃不够吗?”
他说,“吃这个肉夹馍才有家的味道。”
或许,这正是支撑他坚守至今,并将继续踏实前行的动力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