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高新区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服务思维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平台建设为主线,全面扩增优质资源、持续凝聚特色素质教育优势、努力开创教育成果新局面,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宽阔的操场……初秋的东华学校蓉花里校区风景如画。9月1日,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420个朝气蓬勃的一年级新生走进学校,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东华学校蓉花里校区副校长 郭雯
东华学校蓉花里校区整体建设风格与东华学校保持一致,建设有教学综合楼、餐厅、多功能教室、地下停车场等,在管理规划上,采取“二合一”的办学模式,两个校区实现师资共享,办学无界限。
据了解,为有效应对入学高峰,高新区充分挖掘内部资源,优先保障学校建设,并创新采取装配式施工工艺保障工期,多举措整合校园空间资源、开拓学校空间,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2023年,高新区新建、续建学校、幼儿园项目14个,新增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新增公办学位1.5万个,同时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502人,已签约“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31人,招聘总量较2022年提高了11.8%。
记者 柳翠瑛
教育布局持续优化,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如何答好“素质教育”这道必答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高新区各学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学期开始,高新区清平小学的花棍社团一开课就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学习。
清平小学花棍社团指导老师 陈倩
我们花棍社团现在有32名学生,每个周上一次课,通过花棍学习,让孩子们的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还能传承非遗传统文化。
花棍社团课是清平小学设置的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的延时服务项目之一。该校通过“延时+”服务问卷需求,开设了打花棍、国画、器乐、足球等30个特色社团。
从清平小学的非遗花棍社团到高新双语学校的“大板块艺体课程”,再到智谷学校的少儿乒乓球运动常态训练基地……近年来,围绕发展特色素质教育,高新区各学校高标准打造了“规范+拓展”多元化课后服务课程超市体系,全区2933名教师开设课外阅读、探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1188门课程,不断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的个性化需求。
记者 柳翠瑛
这里是位于高新区浞景学校的夏祥顺山东省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一场新学期班主任的培训活动正在进行当中。
本次培训活动的主题是《如何开好家长会》,由“山东省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夏祥顺进行指导。夏祥顺根据班主任的工作需要,从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就如何在家长会上拉近家校关系等问题与老师们进行深入探讨。
山东省优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夏祥顺
工作室以“研讨、交流、学习、成长”为目标,通过开展德育科研、培训学习、实践活动、经验交流等具体工作,助力班主任提升专业理论和德育能力,将自己的管理经验分享交流到全区学校,实现资源的共享。
这只是高新区教育成果的一个特写。2023年,高新教育硕果累累: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课题《基于名师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研修共同体架构研究》顺利结题并获评优秀等级;1名教师获全国课堂大赛特等奖,4名教师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6位老师获评市教育数字化工作先进个人,10名教师获市级赛课比赛一等奖。
坚持一个目标、构建四个体系、强化两个保障,以真挚的人民情怀、科学的教育观念、有效的条件保障,高新区努力开创高新教育新局面,让教育效能助力每个学生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