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品质高新我的家
来源:潍坊高新融媒  日期:2023年03月17日

“第五个忘不了,是优化环境,视项目为生命,招商引资聚起人性化氛围。我退下来这几年,亲眼看到,也感受到我们高新区今天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新月异的、频频提高的幸福指数。”

 ——高新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副主任 徐洪龙


早起到宽阔通达的跑道上跑步,下午到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遛弯,饭后到特色街区休闲,已成为很多高新人的日常。

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优化城市布局,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在布局高端产业的同时,瞄准未来发展,完善城市功能,释放城市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创新创业者涌入。

产业的集聚给了年轻人更多创业、择业的空间,悠闲、舒适的生活节奏又让人们多了一些慢下来思考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安家、择业,一起成长。

夜经济崛起

唐家信退休后,将潍坊工业用呢厂交给儿子打理,不过从2006年起,效益一年不如一年。一直经营到2016年,唐家信做了一个决定,把厂子停了,设备转出去,房子租出去。

这之前,唐家信就敏锐地发现,高新区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不断崛起,但是特色夜经济却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有企业说,聘请的专家、年轻人下班没有放松休闲的地方,成为留不下来的因素之一。

正在这时,有几个年轻人想开个餐厅,做日本料理,找到唐家信这里。

唐家信平时爱看新闻,看到“新旧动能转换”“腾笼换鸟”新导向,一些传统产业升级为商业综合体、文化产业,既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又顺应高新区的发展思路,唐家信深信,他的旧厂房变身特色街区,必大有可为。

唐家信把南院收拾出来,以很便宜的价钱出租给几位年轻人,开起第一家日料店。市场反响不错,唐家信又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提升,陆续开起数家年轻人喜欢的特色店铺。

一花独放不是春。高新区对惠通巷进行改造,两侧片区实现“腾笼换鸟”,周边迅速聚集起一批特色店,百花齐放焕发出新的活力。

来自西班牙的顾客惊叹:“没想到在高新区也可以吃到这么精致的西餐!环境、口味俱佳。”

从上空俯瞰,健康街惠贤路口聚集了近60个中高端住宅小区和写字楼,潍柴等企业就在周边,每到傍晚或周末,更是人气足、消费旺。

很难想象,这里的商业一度是个“真空”。

2006年前后,制作和售卖家具的店铺在健康街两侧一字排开,“前店后厂”的制销模式信息灵、出活快,让清池家具声名远播。伴随着中百益家园的“脱颖而出”,老牌家具城华都家居残存的最后一点竞争力也逐渐消失殆尽。

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区,新建一个商业场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华都家居这样的低效业态“顺理成章”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战场”之一。高新区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实施“腾笼换鸟”——对旧业态进行改造。

在高新区的积极引导下,山东茂街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接手对华都家居商城的改造工程,利用原华都家居的一部分,打造餐饮娱乐综合体——茂街。

2019年5月25日,茂街开业,全城轰动。

同年,由潍百集团等三方成立潍坊谷德茂商业运营有限公司,在原华都家居博览中心基础上重新改造升级。为保障商圈运营,高新区先后投入上亿元,对停车楼、商圈地面、前广场喷泉水系及周边绿化亮化设施进行高标准规划建设。

2021年4月18日,谷德茂正式开业,开业当天人山人海,一时间,所有餐饮店铺一桌难求。

业态改变、环境改善,让这里“一夜之间”大变样。据统计,谷德茂的出现,不仅完善了潍坊东部的商业配套,提升了周边居民的消费环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日均客流量4万人次。

从一个老旧家具商场到大型商业综合体,这里,正发生着巨变。

改变还在继续。一批老旧工厂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下,打造成茂街、239、蓉花里等特色街区;谷德广场、谷德茂、万声健康工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聚集,为市民提供了消费新选择,推动高新区加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宜居的秘密

白天风景如画,夜晚灯火万家。高新的美并不偶然。

除了一流的规划设计,一些不被常人关注到的匠工细作里,同样可以看到高新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精益求精。

李怀峰是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直属大队队员,每天一上班,他就和同事到各主干道和建筑工地查渣土车是否规范运行,一转就是一天。

除了主动发现问题,他们还会“接单”由网格员发现后上传、高新区城市综合指挥平台分派下来的问题。执法人员和网格员互不相识、未曾谋面,却最大限度兼顾公正和效率。

这份工作,李怀峰已经干了10多年。在路上,他见证了高新区“九纵十横”城市路网的建成,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高新区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管理城市,从“以克论净”深度保洁模式、“五洒五扫”高频次作业、智慧油烟监管等方方面面的精雕细琢中,提升城市“承载度”、彰显“时尚度”、塑造“品味度”。

高新区持续投入,把浞河从过去普普通通的一条河,变成集休闲景观、防护景观和游赏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河道绿廊,景观、绿化占总面积的70%以上,繁忙的工作之余到浞河景区尽享慢时光,已成为居民的新选择。

沿渤海路穿过G20高速公路立交桥向南进入高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高层建筑便是碧桂园项目,其风貌独具特色,主体挺拔上升,未来感极强,代表着城市建筑的发展形象。

高新区通过规划后退红线的激励措施引导,鼓励开发企业打造“灰空间”,利用一层以上的挑空空间形成城市步行连廊,丰富沿街建筑景观,打造出富有现代风貌的标志性建筑。

通过裙房的悬挑及架空,让建筑与城市空间相互穿插、平缓过渡,打造重要节点多层次的城市景观。同时,通过层层退台,让建筑内与外、人与环境和谐交流,既赋予了城市景观的层次性,又便利了市民生活。

在存量土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高新区依然预留出地面空间,随道路建设过街天桥、步行体系等,富有美感的设计日益成为标志性的城市特色,一个个“灰空间”变成带着明显高新标签的新景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高新区在发展上与群众靠得更紧,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在推动产城融合中,寻找到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和谐共生的答案。

按照“二线城市”标准,对标“一线城市”配套,高新区与歌尔集团合作,引入国际品牌酒店,建设高端商业综合体,完善文化艺术和公共娱乐空间,共建产城融合示范区,满足广大市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栽好梧桐 引来凤凰

发展的背后,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吸引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高新区聚焦深化人才引育机制创新,加快构筑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制度体系,为“走在前、开新局”注入持续涌流的源头活水。

创新推出14项定制化政策,给予龙头企业引进人才一事一议“特权”。专门出台吸引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办法,对引进的知名高校紧缺急需专业毕业生实行优才优补、精准“滴灌”,聚力打造能力强、潜力大的青年精英人才队伍。破除阻碍人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深入管理机制改革,真正将创新主动权交给搞创新的人。

2022年8月27日,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这是在潍柴集团试水“揭榜挂帅”取得的重要成果。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新区统筹本土育、全职引、柔性聘三条渠道,为创新型领军企业精准匹配专家人才,实现研发创新与招才引智一体化推进。

浪潮集团旗下潍坊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大厅里,有一面专利墙。仅在半导体板块,浪潮就申请国家核心专利近600项;2021年由华光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制定的国内首个国际激光标准正式发布。公司研发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智能传感、国防科技、医美健康等高端领域。

为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华光提供了平台广阔、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不仅让职工参与到企业的重大项目中,还给予创新成果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使科研人员在创新中得到认可。一线研发生产员工张广明,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并在2021年获得潍坊市专利技术三等奖。

“高新区不仅在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嫁接方面提供了沟通渠道。”浪潮集团旗下潍坊华光光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庆敏说,这些支持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上起到很大作用。

在医学影像产业领域,磁共振成像系统作为高端装备,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新力超导另辟蹊径,采取自主研发以及与国内外团队合作的路线,在新生儿、颅脑等高场专科化超导磁共振技术方面寻求突破。

市、区两级创新实施科技人才副职、副总“双顾问”工程,从国内知名高校、大型国企选聘领军人才担任科技副职(总)和“引才大使”,通过引进一批人才、带来一批团队,做大人才“朋友圈”。山东大学马晓鹏教授担任新力超导科技副总以来,不但深度参与企业研发,还引荐5名高层次人才,参与了全球首台新生儿磁共振系统研发。

在高新区的牵线搭桥下,马晓鹏的爱人、同样是留学博士的杨晓丽进入公司,全职担任技术总监,大大推动了研发进程。“博士伉俪”的强强联合也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传为美谈,成为高新区招才引智的典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甘肃到高新区创办天瑞重工,从凿岩机跨界磁悬浮,领头人李永胜从技术员一路“逆袭”成为院士;潍柴集团、歌尔集团从全球范围引进多名高端人才;元旭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团队均为清华博士……

“留住”他们的,是高新区以30家瞪羚企业、34家隐形冠军企业、119家“专精特新”企业为核心的雄厚产业基础,也是以91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为基础的产才共赢的创新生态,更是“人人都是店小二”理念下对人才的尊重与礼遇。

截至2022年,高新区累计引育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29人、博士712人,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高新区第20位。全区现有国家级重点人才44人,科研人才2.2万人、技术技能人才4.7万人。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表扬2021年度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的通报》,对50个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扬,潍坊高新区作为全省仅有的2家高新区之一光荣上榜。

三十而历,“18棵小草”从零起步,“无中生有”把“钱袋子”变成“聚宝盆”;

三十而丽,怀揣幸福梦想,精雕细琢每寸土地,以百年规划引领城市脱胎换骨;

三十而厉,困难面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创新谋发展,厉兵秣马向未来;

三十而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全力以赴打一场“腾笼换鸟”的攻坚战;

三十而立,以民生连民心,以民心聚民力,三十而立,立的是终生不移之志——以人民为中心!

三十而砺!未来可期!


记者手记:

“高新区的发展决定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决定一个城市科技创新和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水平。”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目标的潍坊高新区,肩负使命而来,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用“有解思维”破解难题。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9年,为推动日本岩谷简森能源高端气体分装项目尽快落地建设,经发局工作专班一季度3次进京,每次天不亮就出发,中途休息时就在服务区找个背风角落,吃几口随身携带的盒饭。项目落地后,工作专班继续全力帮助解决土地清表、手续办理、供水供电等堵点问题。现在,项目产能每年达到100万立方米,产品应用于半导体、光纤、高校实验室、激光、深潜等多个行业领域。

2022年10月,为了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优做强,高新区专程远赴江苏昆山面向长三角地区举办了一场招商推介会。他们与企业对接、与各界人士交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注入新能量。

2022年底,投资12.5亿元的纳硒新型基因抗体疫苗研发生产项目正在办理开工前手续。项目自主研发的禽用腺病毒抗体疫苗属于国内首创,项目建成后,将填补高新区生物基因制药领域的空白。项目的成功落地,离不开潍坊生物医药产业园10多年沉淀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更是高新区项目专班积极牵线,促成其与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强强联合的成果。

在采访中,我们还看到企业家们登顶世界的坚韧与执着:

2022年11月20日,潍柴集团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2.28%商业化柴油机和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4.16%商业化天然气发动机。潍柴三年三次突破全球柴油机热效率记录,并使天然气发动机热效率首次超越柴油机。为什么是潍柴?研发人员除全年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自发“挤”出1400多个小时用于项目攻关。

工信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开展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培育遴选,歌尔的虚拟现实头戴产品进入“国家级制造业冠军产品”公示名单。这代表此款产品具有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最高发展水平、最强市场实力。

潍坊力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热效率发动机电控总成系统,突破了船舶发动机升级为清洁能源动力的关键技术,可将天然气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45%以上,船用柴油机热效率提升至52%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高新区和企业之间,一直在“双向奔赴”中互相成就,形成大中小企业千帆竞速、百舸争流的壮观图景。

在采访中,高新区未来的样子也越来越清晰:

创新生态是最好的环境、最大的潜力。科技创新,是高新区的最强优势、最大变量。高新区强化政策激励,突破科技金融,引进更多做产品研究、工程研究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研究院,以创新驱动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高新区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对标优秀城市,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努力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生态。

在潍坊聚力打造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的当下,拥有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的高新区,当仁不让抢滩新赛道,拥抱新产业新经济。高新区加快建设潍坊信息产业园、歌尔硬件智造产业园等项目,为元宇宙产业发展提供硬件基础。火速组建元宇宙产业发展局,建设元宇宙未来创新谷,研究拟定元宇宙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助产业加速腾飞。

奔着“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示范区、潍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心无旁骛聚焦主责主业,持之以恒加快创新创造,努力成为全市新经济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聚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高新区有了实力,更有了底气。(潍坊高新融媒记者:周锦江 尹婷婷)

编辑: 周锦江 尹婷婷 责任编辑: 董春晖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