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年吞20万吨秸秆、产品占北京市场超三成,邹城这家鲁企有什么“蘑法”?
来源:新黄河  日期:2025年11月19日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邹城市大束街道乡村振兴片区内,产业发展的热度丝毫不减。11月18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团走进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座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的“全国最大金针菇单体工厂”,正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墨,书写着“蘑菇王国+乡创硅谷”的新篇章。

“超级工厂”有自己的科技种菇“魔法”

“这是一座‘天上会飞、排队体检’的蘑菇超级工厂!”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会工作人员王静带着采访团沉浸式探访,话语间满是自豪。她指着整齐排列的培育房介绍,工厂占地207亩,建有67间温室和201间培育房,采用立体式种植模式,3栋育菇房通过地下传输带串联起9大生产环节,彻底摆脱了传统种植的束缚。

“自动化生产让效率翻倍,一栋培育房只需3名工人负责监管操作。”王静说,工厂每天能完成32万瓶的装瓶量,所用设备均为国内先进水平。培养基由9种农作物下脚料调配而成,其中玉米芯占比40%,既环保又高效。在精准调控的环境中,金针菇23天完成菌丝培养,28天在栽培库生长,51天即可上市,全程使用纯净水培育,口感清甜,可直接生吃。

为了让菇根更粗壮,培育房内会特意抑制光照、精准加湿,并按时段调控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我们365天不间断生产,每栋培育房每天能产出4万瓶金针菇,整个厂区日产量最高达240吨。”王静介绍,这些新鲜金针菇不仅占据北京市场三分之一配额,还畅销华北、华东地区,凭借“早上发货、下午抵达”的冷链优势,新鲜度拉满。

多维布局蘑菇,打造国内外畅销版图

“工厂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科学的厂区布局和完善的市场网络。”友和集团总经办主任赵崇凯说,友泓生物围绕原料拌料、装瓶灭菌、接种采收等9大环节规划车间,通过地下传输带实现无缝衔接,彻底摒弃了车拉肩扛的传统运输方式。200多个小培育房组成的生产矩阵,让企业年产量设计能力达到4万多吨,当前金针菇日产量稳定在130-150吨。

在市场布局上,企业早已形成“国内全覆盖、海外广拓展”的格局。赵崇凯介绍,国内市场核心覆盖京津冀、河南等北方地区,现已拓展至江浙一带的长三角、东三省,向西辐射郑州、洛阳、西安等地;海外市场方面,依托杏鲍菇等产品深耕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今年下半年起,金针菇、杏鲍菇已成功出口至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荷兰等国,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

政企联动,奏响蘑菇联农带农共富曲

“友泓生物的发展,是邹城‘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生动实践。”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建新向采访团阐释了产业振兴的深层逻辑。他介绍,这座总投资5亿元的现代化工厂,不仅是山东省龙头企业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更成为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引擎”。

企业年回收利用秸秆等农作物下脚料20万余吨,既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又带动了包装生产等下游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工厂1500余名工人均来自周边村庄,月收入普遍超过4500元,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我们以成本价为周边十几个村庄供应菌棒,提供全程技术指导,还承诺兜底销售,让农户种菇没有后顾之忧。”郭建新说,这种模式让平均每棚年增收超6万元,累计帮助130余名贫困户年均增收4万余元,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村民致富的同频共振。

记者手记

11月18日,冬日暖阳映照着大地,虽然室外气温较低,但走进友泓生物,科技感与民生温度扑面而来。地下传输带串联起的高效生产线,让“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变身“精准可控”的工业生产;从玉米芯到金针菇的华丽转身,让农业废弃物焕发新价值;从周边村民到返乡青年的就业选择,让乡村振兴有了最坚实的人力支撑。

邹城大束街道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藏在科技赋能的硬实力里,藏在政企联动的巧构思中,更藏在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初心深处。“蘑菇王国”不仅种出了香甜的金针菇,更种出了乡村产业的希望;“乡创硅谷”不仅激活了单个企业的活力,更联动起片区发展的合力。这里的故事,正是山东乡村振兴“以点带面、片区联动”的生动缩影——以产业为基、以科技为翼、以民生为本,就能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让村民既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

责任编辑: 周宗贤 二审:王帅 三审:马勋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