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全运会,山东“何以能”
来源:山东宣传  日期:2025年11月18日

珠江潮涌,群英荟萃,第十五届全运会赛事正酣。

当“一群世界冠军争夺一个国内冠军”登上热搜,当纪录不断被打破、改写,当黑马绽放万丈光芒……竞技体育的魅力便得到了充分释放。

在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竞争最激烈、影响最广泛的体育盛会上,山东代表团一如往届光彩夺目。从传统强项到新兴项目,从个人赛事到团体合作,从卫冕到零的突破,齐鲁健儿以昂扬的精神风貌,书写竞技辉煌与精神传承的崭新篇章。

闪耀全运会,“山东力量”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每一份成绩都镌刻着拼搏的足迹,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奋进的力量。山东体育的强势表现,源于数十年积淀的厚重底蕴。

“拼”阵容,山东底子硬。本届全运会,山东参赛人数与参赛项次均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前列。共有960名运动员在33个大项、48个分项、328个小项上获得了决赛资格,28支集体球类项目队伍全部晋级决赛阶段比赛。首次参加全运会的运动员占比超过六成,展现出体育后备人才的良好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潜力。这其中,6人获得过奥运金牌,32人获得过世界冠军,89人获得过全运冠军。

  “拼”精神,选手韧性强。成绩和掌声的背后,是山东健儿在赛场下的“死磕”自己和赛场上的拼尽全力。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山东队以0.1秒的优势战胜浙江队夺冠,游泳运动员杨浚瑄持续受到伤病困扰,却在第四棒比赛中以超强的发挥宣布王者归来;男子古典式摔跤77公斤级决赛中,带伤出战的刘瑞“内心深处从未想过放弃”,最终力克对手夺冠;女子三人篮球决赛现场,33岁的王丽丽克服了早年韧带断裂的伤痛,中投一如既往稳定,和队友一起拿下冠军;柔道赛场上,无数次倒地再起身的马钰林,凭借“我打好自己的”这份“打不垮”的坚定信念,在男子60公斤级决赛中一路过关斩将。

  “拼”成绩,山东很全面。无论多么天赋异禀,都离不开后天的努力。男子200米蝶泳的领奖台上,徐放摊开布满厚茧的双手,这正是他日复一日艰苦训练的最佳勋章;张展硕本届全运会“五战五金”,即便手握傲人成绩,他也将每一次划水都当作向目标的奔赴,自我鞭策“还是有点慢,回去好好总结”。

  正是山东健儿的不懈努力,让山东的成绩单“很全面”,既能守住优势项目,也能在新比赛项目上取得突破,成为“一路开挂”的底气。优势项目方面,赛艇男女八人艇双双卫冕,用团队协作诠释了“冠军艇”的传承与荣光。新突破方面,山东U18男子团体斩获山东羽毛球全运会历史上首枚团体金牌,创造了历史;滑板女子街式决赛中,崔宸曦以一场统治级的表现强势夺冠,为山东代表团摘得全运会历史上首枚滑板项目金牌……

  赛场上,山东健儿青春洋溢的身影如跃动的音符,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乐章,让“山东力量”奏响大湾区。赛场下,广泛而扎实的群众体育基础,才是山东体育人才辈出的“蓄水池”。

  推进体教融合,激发“后浪”奔涌。近年来,山东持续加强体校建设,增强人才储备。结合山东实际,构建了由社会俱乐部、学校、体校等各类主体齐参与,自上而下、专业化社会化并举的青少年竞赛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运动天赋的广阔舞台。同时,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培养管理队伍,为实现优秀后备人才竞相涌现做好关键支撑。以排球为例,山东青年男排在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包揽男女排金牌,18岁的张梓恒成为焦点。这位从潍坊体校走出的新星,14岁试训、17岁夺省运会冠军、18岁入选国家青年队,其成长轨迹正是山东青训的缩影。

  壮大体育产业,推动全民参与。庞大的群众基础,为赛事经济注入了源头活水。2024年,山东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高达41.3%;2025年上半年,山东共举办受众50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698项。从黄河之滨的自行车选手一路飞驰,到泰山之巅的登山健儿迎着朝阳攀登,再到潍坊碧空下的五彩风筝争奇斗艳……这些鲜活场景,正是全民共享赛事红利的生动注脚。

  强化科技创新,构建体育生态。近年来,山东鼓励体育产业相关企业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优化升级。当泰山体育的装备助力赛事保障,当英派斯的健身器材走进千家万户,山东体育已构建起“竞技引领、产业支撑、文化赋能”的完整生态链。从泳池到摔跤垫,从篮球赛场到赛艇水道,这些振奋人心的“山东面孔”所代表的不再是“精英叙事”,而是“事事争一流”的奋进姿态。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从运动健儿到社区健身达人,从赛场上的拼搏到观众席上的掌声,透过一个个体育强省建设的生动缩影,山东正在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多“山东方案”。

  强有力的政策引领。体育赛事“一时红”易,“一直火”难。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山东的答案藏在制度创新与长远布局中。《“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实施方案》《山东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2025—2027年)》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一日观赛,多日停留”的特点,放大“票根经济”效应,为赛事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大而美的跨界联动。从马拉松到帆船锦标赛,从高端赛事到草根联赛,山东采用“体育+”模式延伸产业链价值,创新打造“好运山东”体育品牌,催生新兴市场。比如,通过举办全国“村BA”北部大区赛,烟台将篮球赛事与万亩智慧农业园区联动,实现“体育+农业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潍坊创新“V超”足球赛“90分钟赛事+消费链”模式,让赛场周边形成完整商业生态,有效拉动城市经济。

  动人心的文化底蕴。当山东跳水队教练李利杰扑向泳池边,试图接住跳水过程中身体失控的运动员时;当张展硕鞠躬回谢前辈们的握手祝贺时,体育就不再是生硬的竞技数据,而是有温度的文化基因。这片浸润着千年孔孟文韵的土地,正让竞技体育长出文化传承的根。

  无论是深挖赛事与文化融合潜力,推出彰显中国风格的赛事文创、手办、数字藏品等,还是推动赛事与商务协同发展,推广赛展结合的新模式,嵌入本地“土特产”销售,山东通过系紧城市与赛事活动的人文纽带,让群众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双重提升。

  用金牌与汗水书写新传奇的齐鲁健儿,不仅代表着山东体育的现在,更承载着中国体育的未来。而这,也正是体育最动人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体育强省建设,山东体育精神将真正扎根大地、连接人心,为体育强国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 周宗贤 二审:王帅 三审:马勋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