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形式主义”的种种“新表现”
形式主义是我们党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本质上是严重的政治腐败,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背道而驰。十八大以来,一些歪风邪气有所改善。但形式主义并未绝迹,在一定程度上还披上了马甲,花样翻新,尤其是在基层,形式主义问题更是深受其害。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呈现出多样性、变异性,稍有时机就会变换“马甲”,反弹回潮。
一、认清什么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注重表面过于内容,注重形式过于实效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表现为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心,虚多实少。
《辞海》解释形式主义的: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幼稚、低级、庸俗、不用脑子”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批评形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
二、“形式主义”的种种“新表现”
(一)“脚尖上的形式主义”——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
会议是部署工作、沟通意见、解决问题、形成决策的有效途径,但有的地方和单位过多过滥地开会,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充当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的“传声筒”,异化为说得多,做得少,落实差的“复读机”。白天开会,晚上开会,上午开会,下午开会,上班开会,休息开会,视频会、调度会、推进会、调研会等各种会议层出不穷,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被会议耗光了,静不下心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落实问题。
有人戏言“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要么在组织开会,要么在参会”。一阵风来,一溜烟走,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双手不沾泥, 脚不着地,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走马观花,见过就算了,徒增烦恼。 群众直呼“脚尖上的形式主义”。
“脚尖上的形式主义”,看似是下基层、奔一线的“真抓实干”,实则是形式主义的“旧瓶装新酒”。如此隔岸观火,只能沦为“虚”字当头、“空”字挂帅的形式主义,就算天天“身”入基层,也只能是两手抓空、头脑虚空、问题悬空,揪不出真问题、拿不出实举措,脱离发展的实际。
力戒“脚尖上的形式主义”,需要真正动起来、沉下去,在问题中把准社会脉搏,在解题中认识发展规律,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实绩,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只忙着“键对键”,顾不上“面对面”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载体五花八门,包括 PC 端信息平台、手机 APP、工作群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推广使用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有的干部整天抱着手机,忙着“键对键”,而不顾“面对面”, 围着“指上考核”转,而不是围着百姓转,其结果必然是离功利近了、离百姓关切远了,离形式主义近了、离真抓实干远了。
少数基层干部在“网上热闹”的同时,学会了“钻空子”,用网上表态代替实际落实,用“收到”代替实际落实,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形式在“指尖上”,根子却在“脑袋上”。发展数字技术,本应是简化基层工作的好事。但有的地方简单地以基层干部在政务 APP 上活动的频率和表现为标尺,聚焦“指尖功夫”,让基层工作跑偏了重点, 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指尖,导致广大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看似不经意,实际危害巨大,不仅会阻碍政策的深入落实,蚕食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而且会扼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损害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鱼水之情。
特别是下载、投票、答题等更是形式主义加官僚主义,更有商业腐败之嫌!这不仅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损害党中央的权威、损害党的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及时遏制,绝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和侥幸心理。
(三)“笔尖上的形式主义”——实情“缩水”、意见“潜水”、数据“注水”
材料是对工作的记录和思考,对材料的整理有利于总结经验,理清思路。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汇报工作的笔头越来越“卷”,把材料看得比实干更重要,忙于“务虚功”,把精力放在“材料美化”、“材料美图”上,把工作材料套路化,很多材料“妙笔生花”,数据案例“全面详实”,包装形式“丰富多彩”。
但细究起来,但如果细查,就会发现有的文稿谈成绩浓墨重彩,说不足轻描淡写;有的真话只说一半,让群众意见“潜水”;有的甚至不惜“注水”数据,“贴金”到自己的脸上。如果笔尖上的形式主义形成了风气,就必然会造成工作不深入、不深入,作风不严谨、不踏实,就会侵蚀整个社会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面进程。
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业绩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们要大力提倡说实话、办实事、想实招、重实效,力戒笔尖“造假”,杜绝夸夸其谈。
(四)“文件上的形式主义”——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
有的单位为了甩锅避责,搞层层报批,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把分内的事、麻烦的事交给材料,层层报批,逐级甩锅,出了问题就是上面的事,“板子”来了就要下面的人挨,明哲保身,独善其身。
有的单位只注重出台制度,不执行、不落实,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安排部署”,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制度流于空转、形同虚设。文件上形式主义的花样不断翻新,对工作造成的干扰越来越大。上行文、下行文,转发文,联发文,检查文,通知文,调研文,……大事发文,小事发文,应付发文,发文事了。
(五)“调研上的形式主义”——“逐级调研”变成“逐级要材料”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但在部分地方,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层层分解任务的过程变成“层层加码”和“层层要材料”,综合材料、单项材料,检查材料、汇报材料,推荐材料、评比材料,先进材料、总结材料,……凡事要材料,材料即工作,这又苦了为数不多的单位“笔杆子”。
有干部坦言,领导干部普遍事务多、会议多、活动多,有的干部领了任务,但没时间调研,只能通过“安排安排、布置布置、审核审核”,把任务“分解外包”。而这种“材料收集整合”是“最高效”的方式,逐级调研成为“层层要材料”。
曾经某地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搞完调研,开会讨论布置写报告任务时,无奈地说:“别安排了,在座的都不写材料,写材料的都是没去的。”研究的不写材料,写材料的没资格研究!
只有亲自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才能直接真切地感受到社情民意的体察,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只有通过对第一手调研材料的手把手掌握,开动脑筋搞调研,想办法,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在破解难题、找到思路。
(六)“政绩上的形式主义”——用“表面作为”代替“不作为”
当前考核制度不断完善,从目标考核到综合全面考核,从内部考核到全方位考核。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错位,造成了政绩考核的变味。
一些地方督导检查过多、过频,考核过程只听汇报、查材料,重“留痕”轻实绩,事事留痕,追求“留痕”,成了对基层干部的“考核利器”。被考核对象则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厚厚的、漂亮的工作台帐上。为避免点名批评,基层干部只好抱着手机、围着满屏 APP 转,打卡签到、积分排位、拍照转发等应接不暇的“花活”,把干部压得喘不过气来,人浮于事,困顿在指尖。
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过度问责、问责泛化、追责简单化等现象,使基层领导干部疲于应付。有的干部为了避责,通过制造流程分解责任,通过表面的忙忙碌碌和自我夸张式的宣传来消解责任,用“表面作为”代替“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