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黄河答卷⑤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山东博士黄三角“种田”记
来源:大众日报  日期:2023年10月21日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视察,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年来,亿万齐鲁儿女牢记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山东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0月17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黄河答卷”主题系列报道,聚焦生态保护,展现社会变迁,深入宣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进展新气象,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

滨海农业创新团队副主任马兰博士看到丰收的玉米,喜不自禁。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陈洋洋 报道

2023年10月16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在东营黄三角现代农业研究院试验基地,山东省农科院滨海农业创新团队的博士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经过现场选点,丈量收获面积,收割、称重等环节,测定了盐碱地玉米的产量。经测产,郑单958玉米亩产658公斤。

53岁的刘雪是东营当地的种田高手,也是该试验田的管理者。“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刘雪回忆起幼年时期的童谣,再看看眼前丰收的景象,感慨不已:“亩产突破650公斤,在没有施用化学肥料的情况下,在盐碱地中能获得这样的产量,实在是不简单!”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我国是盐碱地分布大国,东营市地处黄三角核心区,曾经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

多年来,山东一批批博士走进盐碱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山东省农科院滨海创新团队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团队的博士们,加紧培育耐盐碱品种的同时,研发良种配良法,在现有抗性强的玉米品种的基础上,研究更适宜盐碱地生产的种植技术,解决盐碱地上种粮难的问题。

滨海农业创新团队副主任马兰博士说:“田间pH值达到8.35甚至8.72,盐度在5‰左右,玉米还能长得这么好,可见我们的新技术为将来黄三角玉米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了给盐碱地增产,滨海农业创新团队的马兰、王洁、聂文婧等成员,一次次在盐碱地上试验。他们围绕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计划,通过作物秸秆还田,辅以牛粪、生物炭、耐盐碱微生物的添加,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提升盐碱地土壤地力,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减少了传统化学肥料的使用量。

看到盐碱地里玉米丰收,刘雪笑逐颜开。

玉米田里,收割机正在进行秸秆收割。

创新团队的博士们向农户传授盐碱地种植技术。

“这次‘丰收’的试验田,种植的玉米品种是‘郑单958’,具有抗病抗旱的特点,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均有大面积种植。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夺高产。”博士聂文婧介绍,今年初,科技人员进行高产攻关试验,在数次的失败后,决定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与微生物、生物炭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研发了一批玉米种植新技术。

“我们筛选了大量耐盐碱菌株,研发了8项新技术,在此基础上提高了玉米的盐碱耐受性,增强了光合作用效果,在减少传统化肥施用量的情况下,使植株更健壮、更高产。”聂文婧说,“每一穗玉米的增产都不简单,都是我们抓住科技关键推动科技兴农的集中体现,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挥科研优势,推广我们的种植技术,争取早日将盐碱地变成真正的米粮仓。”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东营市人民政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东营召开。科学技术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200多名院士专家分享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经验。会上,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标志着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这一国字头创新研发机构正式落户东营。这一中心启动建设,对加强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为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创中心将利用3年时间,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研发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生态化利用技术体系和标准5-10个,推广耐盐碱新品种和新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到203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盐碱地生物育种创新中心、盐碱地综合治理研究中心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研究中心,成为引领我国盐碱地现代农业技术变革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责任编辑: 高新朋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