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志”在心中 “愿”在行动
来源:潍坊日报  日期:2024年08月22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爱心点亮希望,用行动扶助他人,用一腔热血散发自己的光和热,让社会更温情、更文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志”在心中,“愿”在行动。近年来,奎文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志愿之城 奎文有我”品牌为核心,通过强化队伍建设、拓展服务阵地、创新激励机制及项目化运作等举措,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多元汇聚

织密志愿服务“组织网”

奎文区依托山东志愿服务网及“爱奎文”App,构建起集志愿者注册、项目发布、工作时长记录等功能于一体的云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与高效互动。目前,奎文区拥有超过12万名注册志愿者,位居全市前列;依托“爱奎文”App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自平台运行以来已完成“点单-派单-结单”3083项,开展帮办代办服务188项,好评度100%。

在奎文区潍州路街道,有21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街道成立了矛盾调解、文化宣传、互助养老等20余支共5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先后打造“雷霆志愿”“春晖送暖”“邻里守望”等13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涌现出王伟等11位“奎文好人”,孔维涛等9位“最美志愿者”。潍州路街道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加速融入社区治理,激发文明实践新活力,实现了志愿服务从“单向付出”到“双向循环”的转变。

这些只是奎文区志愿服务“一张网”的缩影。如今,从区级队伍到社区服务站,再到公益组织和民间志愿服务力量,一张多层次、宽领域的志愿服务网络已全面铺开,覆盖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共同绘就奎文区志愿服务事业的壮丽画卷。

阵地拓展

构建志愿服务“供给网”

今年7月,潍坊市首家“社会工作赋能实践基地”落地东关街道苇湾社区,推动实现社区与社会爱心人士“零距离”双向赋能。此前,苇湾社区与北京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成立社会工作实务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有286名实习社工在这里实习,带领志愿者开展专业化服务,参与社区治理。苇湾社区通过建立“督导+持证社工+一线社工+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体系,逐步打造一处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摇篮”。

近年来,奎文区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阵地建设”新模式,以党群服务中心的扩面升级为契机,深度融合各类资源,打造“幸福家园助力站”等特色阵地。从爱心驿站到学雷锋志愿服务广场,再到“奎文区志愿者之家”等,这些阵地不仅丰富了志愿服务场景,更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成为温暖人心的重要力量。

资源整合

充盈志愿服务“项目网”

近日,记者在东关街道苇湾社区打造的“活力邻里”十分钟志愿服务生活圈了解到,这里建设的文化广场、“邻小憇”等全天候邻里空间,先后培育了苇湾明白人、苇湾能人等12支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苇湾明白人志愿服务队主要承担调解任务,平日里群众想说事拉理就来找他们,这里有党员、法律顾问等志愿者轮流坐班,为群众答疑解难。”苇湾社区党委书记马丽丽表示。

从“美好社区·幸福家园”的系列宣讲活动,到“志愿之城·奎文有我”启动仪式,再到“10分钟志愿服务圈”的构建,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传递了社会温暖。截至目前,奎文区已征集并筛选优秀项目70余个,建立了区级“五为”志愿服务项目库,有效满足了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机制创新

激活志愿服务“善治网”

北苑街道金都社区创新“志愿+慈善”模式,依托社区(微)基金反哺社区,通过社区慈善基金为教育激励金、志愿者积分银行、志愿服务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将“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双向奔赴”。

奎文区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上大胆创新,实施“一创四换”模式,通过志愿服务积分换取多重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同时,奎文区以慈善赋能志愿服务,推动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通过评选学雷锋“四个100”先进典型等活动,树立了一批志愿服务标杆,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责任编辑: 高凤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