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致富之路千万条。山区农民如何走向共同富裕?近年来,临朐县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放大资源优势,抓实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出一条党建强、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年轻干部(左)与牛旺子村首席代表刘永才(右)交流“百花1号”金银花种植情况。
“金银花有抗旱、抗寒的特性,比较适合在山区种植。这不,我们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只要向阳、通风就行,当年栽上当年开花!”眼下,正是金银花开的时节,在田里察看金银花长势的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官庄社区牛旺子村首席代表刘永才笑着说。
官庄社区辖有大官庄村、小官庄村、上常家沟村、下常家沟村、牛旺子村、后旺村6个村。社区党委与各村党支部引导建立乡村共富组织体系,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沟边、地边等非耕地,种植“百花1号”金银花品种。除后旺村外,其余5个村金银花种植面积目前已达8.67公顷。“我们村是从去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买苗时都与药材公司签了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刘永才说。
“金银花一般每年5月中旬开头茬花,花期约一个月。开花的时候,村里会给采摘金银花的村民按公斤支付劳务费,10元一公斤,一般日收入100元左右,采摘快的每天能挣150多元!”在牛旺子村南边的向阳坡上,望着用小竹竿架起的一垄垄花秧,刘永才越说越起劲。“今年是第二年采摘,产量还不算多,预计明年产量就上来了,亩收入5000块钱不在话下,村民、村集体都能增收!”
与官庄社区不同的是,在靠近大关水库的草山亭村,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生态经济,建起了露天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草山亭村露天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走进这片占地1.3公顷的露天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白色的菌棒整齐排列在田间。“我们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临朐国润种植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以技术和设备入股,社员以土地和资金入股,获得‘保底+分红’收益。合作社通过统一制作菌棒、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的管理模式,为社员解决了木耳种不好、卖不出的后顾之忧。”草山亭村党支部书记赵明圣说。
离开种植采摘区,记者走进基地生产车间。“基地总投资100余万元,建起制菌车间、制棒车间、发酵车间、晾晒场等,直接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2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赵明圣介绍说。
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年轻干部(中)与草山亭村露天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技术员查看黑木耳采摘、晾晒情况。
在晾晒场,水泥地面和晾架上摆满了正在晾晒的木耳。据赵明圣介绍,基地共有30万个菌棒,干木耳总年产量1万多公斤,年销售收入可达7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一路走来,记者看到,沂山风景区发展服务中心成立片区党委,引导村与村、村与企业、村与社会组织联合发展,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共富组织体系,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了当地农村发展和周边群众致富,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