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潍坊市发改委发布
《潍坊市“三区互融”示范区
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征求意见稿)
提出加快推进
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示范区建设
打造一批产业集群!
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为贯彻落实潍坊市委和山东港口集团主要领导会商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示范区建设,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潍坊市“三区互融”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建议(注明:联系人、单位、联系方式):
(一)将意见建议发送至:wfsfgwqyxtfzk@wf.shandong.cn。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潍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址:潍坊市东风东街6396号阳光大厦10楼西区(区域协调发展科),邮编:261061。
(三)本行动方案已两次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意见建议,同时,征求了有关重点企业、市政协部分委员意见,为确保2024年2月份启动示范区建设,需尽快出台行动方案,公告时间为10天,反馈时间截止到2024年1月11日。
联系电话:8090747
潍坊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1月2日

着眼潍坊市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构建“港区引领、样板示范、多点联动”的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新格局。
◆“港区引领”即以潍坊港为引擎,围绕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全面提升港口国际化、现代化、平台化水平,加速新兴产业向园区集聚,增强城市对港口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服务功能,打造“三区互融”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样板示范”即以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样板,擦亮“环渤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金字招牌,持续放大产业基础坚实、要素资源集聚、区位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高效等比较优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一体化统筹推进港区、园区、城区建设,重塑港产城空间发展格局,在“三区互融”中走在前、做示范。
◆“多点联动”即以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潍坊综合保税区和各县市区特色园区等重要平台为依托,坚持功能融合、突出特色、链式发展,充分发挥港口辐射带动和城市的支撑依托作用,完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开创港城融合、产城共兴、港产互促的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
目标定位
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枢纽港。充分发挥潍坊港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区位优势,加快推进航道、锚地、铁路、泊位、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通航能力,完善集疏运体系,做优做强木片、粮食、石油焦、液体散货等特色货种运输业务,持续巩固大宗干散货转水业务,全面提高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面向沿黄流域、服务环渤海、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枢纽港。到2026年,潍坊港航道达到5万吨级通航条件,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6000万吨,集装箱量突破100万标准箱。2027年,力争将潍坊港建设成为亿吨大港。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临港经济发展高地。立足潍坊滨海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提升海洋化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能级,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滨海旅游等现代临港服务业,建成环渤海区域临港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到2026年,潍坊滨海地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涉港企业达到350余家,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打造富有活力、营商环境优良的滨海新城。依托国家级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合理一体规划港产城融合发展空间布局,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土地、海域、能耗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力实施“一号改革工程”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培育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形成强港牵引、产业集聚、活力强劲、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到2026年,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潍坊市营商环境整体建设水平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重点任务
提升港口基础设施能级。以助力建设区域枢纽港为目标,充分发挥潍坊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优势,坚持补短板、扩规模、提能级,续建、新建、改造一批航道扩容、常态疏浚、泊位建设、堆场改造等重点项目。推动建立健全航道常态化维护机制,加快推动潍坊港中港区3.5万吨级航道竣工验收,开工建设潍坊港中港区5万吨级航道及配套锚地,全面提升通航保障能力。实施潍坊港中港区西作业区#5泊位、#15-#16、#22-#23泊位工程建设。到2026年,潍坊港通航能力达到5万吨级,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25个,其中5万吨级泊位8个。
完善外通内联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海陆空铁管”多式联运,建设港口与腹地高效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增强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潍坊港疏港铁路、中港区铁路专用线、铁路装卸场站及配套铁路物流园区,打通国家能源“北煤南运”第三通道。积极推进疏港高速公路建设,力争2026年底前建成通车。积极推进小清河海河联运,协调做好货源组织、航线发展等配套支撑工作。加快拓展延伸潍坊港既有公共管廊,实现与原油罐区、化工园区等管网互联互通,不断提升港区管道运输能力。
放大港口枢纽优势。有效发挥港口的海陆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窗口作用,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完善服务流程,实现港口服务专业化、智慧化、便捷化,建成服务环渤海煤炭下水、面向东北亚集装箱运输、木材加工贸易“三大枢纽”,打造新兴液化品中转、粮食保税仓储、现代港口物流“三大基地”。积极争取潍坊煤炭储运基地落地建设。大力拓展直通航线,优化内贸干支线网络,拓展近洋外贸业务,加强与环渤海港口在集装箱、大宗散货、客滚运输等领域的业务合作,深化与青岛、日照、烟台等山东港口其他港口一体化联动发展,打造区域性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到2026年,内外贸航线达到20条以上。
畅通沿黄陆海大通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持海上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陆上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提升海陆双向辐射带动能级。支持潍坊港与日本东京港、大阪港及韩国釜山港、平泽港建立口岸合作机制,加密环渤海区域航线,稳步提升“山港快线”运营能力。抢抓潍坊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港口集散和铁路辐射优势,与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合作,加快布局一批内陆无水港,深化“齐鲁号”欧亚班列与潍坊港合作联动,积极融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
打造环渤海南岸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潍坊滨海、寿光、昌邑等省级化工园区为主要载体,依托海化集团、海王化工、天一化学等龙头企业,持续加大与港口合作,做大做强特色海洋化工产业,打造国家级绿色海洋化工产业基地。做强基础炼化及下游精细化学品,依托弘润石化、鲁清石化、联盟化工等头部企业,实施弘润石化精细化工及功能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中间体原料加工项目分离技术节能改建等一批新项目,培强做优高性能聚烯烃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涂料等化工新材料。到2026年,高端化工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打造国际一流的智慧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依托潍柴、豪迈、天瑞等优势企业,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山东港口合作,做大临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大力推进技术研发平台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大功率高端发动机、轮船发动机、燃气轮机、风力发电机组等动力装备,启动一批海洋装备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着力在智慧海洋、新型海洋智能传感器、无人航行器、智能观测机器人等领域开展研发,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培强做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建设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为抓手,统筹用地用海、电网接入消纳等条件,加快推进潍坊滨海风光储智慧能源示范基地、国家能源集团105万千瓦海上光伏、潍坊港风电等一批新能源发电项目,打造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依托海化氯碱氢能源项目、美国空气制氢项目和石大昌盛新能源氢气提纯项目,推动氢能源生产和消费革新,推进潍坊港加氢站落地建设,开展氢能港口设备、港城绿色供能等示范,推动氢能产业从小到大,建设“制储运加”氢能基地。
优化升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挥潍坊港运输便利、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依托新和成、国邦、富康等骨干企业生物医药产业,聚焦化学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对标国际一流制药水准,引进一批创新活跃、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医药企业,加快推进新和成解热镇痛原料药、国邦健康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药物研发—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全产业链条。加快化学药核心技术产品替代,以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研发创新与应用为核心,推动关键紧缺环节与产品国产化,打造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临港特色加工业。谋划布局综合保税区北区进境粮食加工产业园,建设粮食储备分拨中心,推进临港粮食产业园筒仓等项目建设,加快吸引粮食深加工关联企业聚集,打造集大宗粮食仓储、加工、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进境粮食加工产业基地。推进晨鸣、鲁丽等重点生产企业深化与潍坊港合作,着力打造“木片进口+纸产品下海”新通道,建设木材纸浆中转及加工基地。加强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研究推进潍坊港5万吨级航道、煤炭码头和疏港铁路、国家煤炭储运基地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