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这段耳熟能详的入党誓词在瑞庄村一遍遍响起,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如今的和平盛世,这个风景秀美的村庄见证了无数动人的故事。瑞庄村,现隶属临朐县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是中共临朐县委诞生地旧址,日前入选《潍坊市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小村庄“隐藏”着什么样的红色密码?又是怎样实现乡村振兴的?11月21日,记者来到瑞庄村,一探究竟。
村中整洁的街道
明初立村历史悠久
瑞庄村历史悠久,明初建制。据传在明洪武年间,倪姓自今山西省洪洞县迁居至此立村,由村西流经村中的小河,每至晨曦初露,烟雾缭绕,故以吉祥意取名“瑞烟村”。清顺治年间更名瑞里庄,后演称瑞庄。
弥河水涓涓流淌,顺流而下镶嵌于瑞庄村。坐落于西山脚下,群山怀抱之中,依山傍水的瑞庄村山清水秀,风景十分秀美,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伴着初冬之时略微的寒气,随山脉起伏绵延的绿色傲然挺立。放眼望去,瑞庄村地形高低错落,田地借山势呈阶梯状分布在山野间。冬季是大地沉睡的季节,没有绿植的瑞庄土地宛如黄土高原地貌,朴素忠厚。
被群山环绕的村庄道路整洁,民房的白色外墙上印刷着爱国宣传标语。“社会主义大食堂”几个大字在阳光下流转着金色的光芒,这个村庄看起来和谐又安宁。
中共临朐县委诞生地旧址
中共临朐县委在这里诞生
沿着西高东低的小路前行,一栋土墙草顶的房子映入眼帘。这是一栋富有红色基因的建筑。打眼看去,小屋简单古朴,以茅草代瓦覆盖于屋顶,不经意间透出庄重肃穆。推开沉郁的乌木门,三间坐北朝南的北屋,展览室内一块块展牌写满历史,阅读完“艰难探索”“弥水星火”“慷慨赴难”等展牌,让人仿佛亲历了当年的场景。该村党支部书记冯世红介绍,这里曾是革命烈士王宇坤的旧宅。
王兆兴是王宇坤的侄子,从小听着大伯王宇坤的事迹长大。据王兆兴介绍,中共临朐县委的建立是受到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济南乡师)的影响。1935年,王宇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济南乡师,在进步同学景晓村等人的熏陶下,认识到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际,他很快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学生成长为学校里的进步青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济南乡师被迫南迁。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王宇坤等人回原籍组织抗日武装。王宇坤等以瑞庄为据点,一边联系党组织,一边发动进步青年,秘密组织抗日武装。在鲁东南特委书记景晓村的支持下,1938年9月,王宇坤、于杰、于超、李逸民四名青年在瑞庄王宇坤家中开会,中共临朐县委从此建立。
屋外的古柳静静矗立着,见证了这座小院百年间的风起云涌。弥河水汩汩流淌,裹挟着过去的燎原烽火,让人不由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瑞庄迎来苹果丰收,果农喜笑颜开。(资料图)
革命先辈的精神传遍全村
王兆兴介绍,当时王宇坤在瑞庄致力于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在他的广泛宣传联络下,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瑞庄周村章、程吉尧与他一起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事业”。
王宇坤信仰坚定,在他的影响下,王家人对待他的战友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即便受到迫害,依旧坚决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战时物资匮乏,日军又制造“临朐无人区”,当地条件非常艰苦,革命战士无粮食果腹。时任临朐县县长高奋曾带领30多名武工队队员,找到王宇坤的父亲王克信,想让他帮忙解决武工队员的吃饭问题。整个村里都没有余粮,为了支援革命,瑞庄村民家家户户凑粮食,王克信甚至将尚未成熟的玉米一起收割交给革命战士,自己靠乞讨、捡破烂支撑生活。
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红色旅游
为弘扬光荣传统,传承革命精神,1981年,王宇坤故居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临朐县按照“修旧如旧,尊重历史”的原则,对中共临朐县委诞生地旧址进行修复改造,目前是“潍坊市党史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历过百年风霜洗礼,如今的瑞庄村址处一块石碑巍然屹立,在阳光照射下,“瑞庄”两个大字辉煌夺目。村里建起了整齐的民房,路面平整光洁,冬日里弥河波光粼粼,一派山清水秀、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据冯世红介绍,瑞庄村2022年人均收入1万元左右,农业是主要经济来源,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地瓜;经济作物以种植大枣、黄烟、丹参、山楂、大棚樱桃为主。瑞庄村是临朐有名的大枣产地,所产大枣个大、肉多、味甜,素有“崮山柿子瑞庄枣”之说。
接下来,瑞庄村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经典,以缅怀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为主题供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深度体验革命老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