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萌动,沃野复苏,动人心弦的“交响乐”奏响在乡间田野。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我市涌现出一批“新农人”,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在田间大地上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周国栋在观察西红柿长势
“以前种田凭经验,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智慧赋能,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增产高效。”今年40岁的周国栋是坊子区子航家庭农场负责人,3月2日上午,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西红柿大棚里查看长势情况。
周国栋是一名从坊子区黄旗堡街道走出去的大学生,也是一名80后“新农人”。他有知识有头脑,2015年回到家乡后,立足自己的专业所长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成立了农民种植服务中心,指导乡镇农户、大型种植基地的作物种植和植物保护工作。2018年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的绿芯奇异果,2019年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的重瓣玫瑰、从山东省种子博览会引进的一代杂交旱稻品种、从烟台果蔬博览会引进的香糯玉米等品种,目前在家乡均已试种成功,并开始规模化种植。其中,“小麦-旱稻”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推广农户已达20余家,面积近百余亩。
周国栋展示已经成熟的西红柿
“这是草莓西红柿,别看个头不大,口感非常好。”走进西红柿大棚,周国栋摘下一个熟得红彤彤的西红柿,一掰开就看到里面饱满的柿瓤,那特有的清香令人垂涎欲滴。周国栋介绍,他建的5个高标准大棚都是采用物理管理办法,在大棚里闻不到刺鼻的农药气味,施肥也全是自产有机肥,西红柿都是原生态生长,摘下来的西红柿擦一擦表皮就可以放心吃。
农业需要创新,也需要传承。周国栋的农场秉承“养健康土壤,还儿时味道”运营理念,致力于打造种植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我们积极引进试种新品种,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产出优质原生态农产品。”周国栋说,在提升西红柿品质的同时,他们还融入共创共建共享理念,让客户群体更多地参与进来,提升体验感和满意度,打造教育研学、企业团建的实训基地。
西红柿大棚内绿意盎然
周国栋说,他们会给西红柿小镇做一个配套的现代化园区规划,通过现代化园区的引领种植示范,把文化融入到西红柿的种植管理中,努力把“逄王一品”商标做大做强。同时,整合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借助短视频运营,对区域内的优质产品进行资源整合,整体打包销售,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