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潍坊市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专家提醒:一定要注意孩子身上那些隐蔽的伤口!
来源:潍坊市人民医院   日期:2022年11月23日

  “我不想去学校,我没用,什么都做不好”“他们好像都不喜欢我”“我怎么这么笨,我恨死我自己了”……有些家长可能会无意发现孩子的衣服、毛巾或纸巾上有血迹,孩子身上“无缘无故”多了一些伤口,但询问起来孩子又没有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即使在很热的天气,孩子却总是穿着长袖或长裤。

  近几年,不少医院的心理科时常接诊这样的青少年患者,在花朵般的年纪,本应朝气蓬勃的他们,却被抑郁的情绪笼罩着。大多数青少年患者会把自己关进房间进行自伤,独自烦躁和难过。他们这种自伤的行为即为“非自杀性自伤”。

  一、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所接纳、认可的行为。虽然该行为会发生在个体生命的任何时期,但在12~15岁发生率最高,如果未及时识别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

  二、如何进行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的形式多样,涉及躯体多个部位,临床中最常见损伤部位为手臂。自伤方式包括划伤(割伤)、锐器刮、撞头、过量服药、烧灼、用手抠愈合的伤口、跳河、咬舌等。划痕、割伤或磨损的特征通常是均匀的、相似的外观,多为拉长的图案、平行顺序。

  三、自伤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儿童期不良经历以及心理因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有积极影响,无效、忽视或虐待的社会环境可能会在儿童青少年中引发强烈的负面情绪,如家庭教养模式、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状况、学校环境等。

  儿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一般不会导致身体机能受损,他们不以死亡为目的,采用自伤行为的原因多为: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悲伤或抑郁的情绪、羞耻感、绝望感等;觉得变得麻木为了体验到真实感;为了惩罚自己,逃避现实;为了引起所依恋的人或亲密者的注意。一般是通过自伤流血减轻个人的负面情绪,诱发愉快或轻松的心情。需要注意的是该自伤行为发生通常比较隐蔽,并会对伤害部位做遮挡,在对自己进行伤害时不会损坏衣物,因此早期不容易识别。

  四、非自杀性自伤的治疗

  世界各国儿童青少年NSSI行为不断发生,呈持续上升趋势,且采取伤害自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临床上单纯因非自杀性自伤来就诊的患者绝大多数合并有心理问题、情感障碍等。关于NSSI的治疗,目前尚无某一种具体有效的治疗方案,多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认知行为疗法、青少年辩证行为疗法和基于心理化的青少年疗法。当共病心理疾病时辅以药物和物理治疗。

  五、如何预防?

  1.改善家庭及学校环境

  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父母要用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学校可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向家长和老师们传授和推广经验。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易产生心理问题。自尊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保护性因素,通过个体化的心理治疗使儿童青少年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尊感,可有效降低此行为的发生率。

  让我们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他们创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拥有最美的童年。

编辑: 韩圆圆 柴洪燕 责任编辑: 刘柏源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