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握了7年手术刀的王玉峰,悬在了人生的岔路口——一边是驾轻就熟的手术台,那里承载着他从医起就认定的理想;另一边,是一个刚刚筹建、在许多人眼中前景不明的康复科。
是继续在无影灯下完成英雄般的救治,还是投入一个需要从零开拓的新领域?
带着不确定性,王玉峰选择了再次出发。
但他未曾料到,这一次的“放下”,不是告别,而是开启了一场更为深远的“治愈”。


“做主刀医生是我从小的梦想。”王玉峰坦言,当时觉得只有在手术台上救死扶伤,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医生的价值。
2008年,从医学院毕业的王玉峰回到了家乡潍坊安丘,拿起了从小就梦想的手术刀。
在安丘市中医院骨科的7年里,他完成了近2000台手术。无影灯下,即使每天面对的是高精度、高难度的手术,以及个体差异极大的患者,他依然保持高度专注。
“虽然累,但只要一站上手术台,就感觉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儿!”他说。
付出终有回报。他的手术技巧越来越熟练,患者的赞誉也越来越多。然而,处于职业上升期的他,心中却始终悬着一件事——为了事业,他与家人长期分居两地:“晚上加班做完手术回家,屋里空荡荡的,心里也跟着空落落的。”
一边是难以割舍的亲情,一边是身为医者的责任,他哪边都割舍不下。
思前想后,他决定从“零”开始。2016年,通过高层次人才招聘,他进入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继续从事骨科工作。
可他没有想到,在这里,他将再次面对“放下”的抉择。

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自2005年成立,历经10余年发展,已成为一家二级综合医院。然而,与市内其他三甲医院相比,硬件设施、医疗条件仍有较大差距。
在这里,王玉峰一个月完成的手术量,仅相当于过去一周。习惯了高强度节奏的王玉峰,感到“非常不适应”。
手术台近在咫尺,却又仿佛遥不可及。患者寥寥,让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
就在此时,医院为破解失能、半失能人群的康复困境,正筹建康复中心,却因人才匮乏难以推进。兼具丰富手术经验与一股“闯劲”的王玉峰,成了康复科主任的不二人选。

临危受命,他再次陷入两难:一面是熟稔于心的手术台,一面是充满未知的康复科。家人的不理解,同行的偏见,让他彻夜难眠。
但最终,他选择了迎难而上。
“不管是手术台还是康复科,只要穿上这身白大褂,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我的战场。”


新的“战场”举步维艰。康复团队最初只有五人、三间诊室,硬件设施跟不上,患者信任度极低。
为提高团队专业能力,王玉峰带领团队四处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走访先进机构。通过大量阅读与研究,他发现康复医学在国内是真正的“朝阳产业”——它不仅是临床的延伸,更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实现“医养结合”的关键一环。
在不断探索中,他率先提出“临床康复一体化”理念,推动康复与临床科室协同合作,打破传统医疗中“重治疗、轻康复”的壁垒。
九年耕耘,硕果累累。从2016年至今,他带领的康复中心从几间诊室扩展到整栋大楼,团队从5个人壮大到近400人。2023年7月,潍坊市高新康复医院正式启用,成为全市首家按三级标准建设的康复医院,年均服务患者超过5万人次。

![微信视频2025-11-14_083938_564[00-00-59--00-01-01].gif](https://img11.litenews.cn/421/catchImage/2025/11/14/catch_6916ea27336f6.gif)
![微信视频2025-11-14_083938_564[00-02-33--00-02-35].gif](https://img11.litenews.cn/421/catchImage/2025/11/14/catch_6916ea2811b08.gif)

但在王玉峰看来,成功的定义远不止于此。
他曾遇到一位卧床五年的高位截瘫老人,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坐起来”。接到诉求后,王玉峰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上门评估,制定康复方案。
但由于常年卧床,老人关节黏连严重,康复情况并不乐观。为了调动患者与家属的积极性,王玉峰每天带领团队讨论临床指标、康复进展情况,熬夜加班是常态。
半年后,在老人生日那天,他的家人发来一张照片——老人终于坐了起来,笑容满面地与家人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我眼泪瞬间下来了,在康复的过程中,我们和患者共同面对的,不仅是身体的障碍,更是信念的重塑。”王玉峰说。

![微信视频2025-11-14_083938_564[00-00-07--00-00-11].gif](https://img11.litenews.cn/421/catchImage/2025/11/14/catch_6916ea2829a4e.gif)

“临床医学延续了生命,而康复医学重塑了生命的质量。”每一次治疗方案的推翻调整、患者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是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
从“临危受命”到“干一行爱一行”,王玉峰用9年时间,说服了当年那个执着于手术台的自己。
如今,他每晚仍在办公室仔细翻阅患者的病例:基础疾病管理指标、康复功能进展、院感质量点评......一页页看过去,那份曾经遗失的价值感,正随着时间慢慢回归。
正是这种对信念的坚守,让王玉峰愈发笃定,“选择做康复,是对的。”


如今,在王玉峰的推动下,潍坊市高新康复医院构建起“机构——社区——居家”三级康复服务体系,打造中西医协同的“防——治——管——康——养——护”六位一体平台,并创新推行“六师共管医护一体”新模式。
目前,该院的康复治疗区也已成为潍坊规模最大、诊疗人次最多的科室。




在王玉峰的办公室里,一张张患者康复后的照片记录着温暖的瞬间,整面墙的锦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患者家属在一封封感谢信中写道:
“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们,待病人如亲人!......看到他们的敬业精神,我很受感动!”
“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
“病人的恩人,患者的希望!”
......

从手术台到康复路,王玉峰完成的不只是职业赛道的转换,更是一场关于医疗理念的革新——在拯救生命之后,如何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这是他与团队正在书写的“新医疗答案”。
“干康复,干得还行啊!”王玉峰笑着说,语气虽然云淡风轻,却依然坚定,致力于打造康复医疗的“潍坊样板”。
而那片曾经待开垦的医疗沃土,如今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