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城街道将“警社共治”作为基层治理创新举措,推动警务治理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警务支撑、群众参与”的基层善治之路。
完善多元共治格局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以前调解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在好了,社区网格员和民警直接上门,运用专业知识和调解经验现场处置,效率大大提高。”玉清社区瑞珂沁园小区楼长薛先生介绍。这一变化,正是新城街道深化“警社共治”机制、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玉清社区充分发挥民警专业优势,聚焦邻里纠纷、噪音扰民等高频问题,建立起“网格员+楼长+专业力量”联动响应机制——由楼长负责前端发现和矛盾预警,社区牵头组织民警、律师、志愿者等专业调解力量参与现场调解。截至目前,通过矛盾联调,社区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3件,居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高。
在府佑社区,社区党委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民警、“双报到”党员及十甲农贸市场、吾悦广场商圈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组建常态化巡防队伍,开展联合安全巡查。通过联防机制,不仅整合了治理资源,更延伸了警社共治的覆盖面。
街道以“警社共治”为抓手,系统构建联动治理体系,推动11名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同步建立“社警联席会议”制度,累计召开社情民意研判会议200余次,切实做到“小事当场解决、难事共商办理”。一系列举措将社区自治、警务力量有机融合,形成了党建引领下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打造治安防控体系
筑牢平安建设“科技防线”
“监控系统就是‘永不疲倦的眼睛’!”蔷薇社区御景央邸小区安管经理郭荣涛指着中控屏介绍。今年以来,蔷薇社区依托“警社共治”机制,创新构建“三级联防”体系——中控岗通过视频监控实时分析可疑轨迹,小区安管员与社区网格员迅速前往现场布控拦截,社区民警同步出警处置,形成高效闭环管理。
依托“警社共治”,蔷薇社区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定期开展安全巡逻,持续完善“安全联管、治安联防”,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协同研判处置辖区各类急难问题。8月11日至14日,在社区、物业等多方协助下,派出所成功抓获3批共6名盗窃嫌疑人,破获“拉车门”系列盗窃案件。
大观社区针对辖区人口密集、业态丰富的特点,联合社区民警实行“网格+警格”双负责制度,组织网格员与民警联合开展流动人口排查、九小场所检查和重点人员筛查,全年累计采集流动人口数据760余条,为200余家商户建立电子档案,并通过数据分析成功预警劳资纠纷3起、排查消防隐患32处,真正实现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
目前,新城街道共安装高清摄像头2000余个,联合民警组建36支“红袖标”巡逻队。通过打造智能化、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推动街道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切实筑牢了平安建设的坚实防线。
凝聚基层服务活力
架设党群关系“连心桥”
重复警情背后,往往是群众急难愁盼的焦点。面对银枫家园某楼栋两户居民持续数月的噪声纠纷,银枫社区依托“警社共治”机制,联合派出所民警、物业公司开展联合调解。通过耐心倾听诉求、引导换位思考,历时两小时促成双方握手言和,成功化解这一可能升级的邻里矛盾。此类“服务+调解”模式已成为街道纠纷化解的重要方式,今年累计处置各类矛盾300余起。
街道依托“吹哨报到”制度,对社区难以独立解决且需警务介入的复杂问题,确保24小时内由街道统筹、警社联动、职能部门协同处置。同时,推动服务窗口前移,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警社服务专窗”和派出所巡回工位,联合辖区派出所将高频警务事项下沉至居民“家门口”,推出“特殊群体上门办”等特色服务,持续提升便民服务体验。
在普法宣传方面,构建“警社联宣”新格局,东方、大观等多个社区通过“送法到街”“送课入校”等方式,今年已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100余场,覆盖居民5000余人次。在36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常态化开展反诈、禁毒、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宣传200余场,全面提升居民法治意识和自防能力。
通过“调解+服务+普法”三维融合,新城街道不断延伸治理触角、提升服务温度,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服务提供到身边、法治宣传到心坎,筑牢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群众基础,持续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
从多元共治格局的完善,到治安防控体系的智慧赋能,再到通过服务凝聚基层治理活力,新城街道以系统化、集成化的“警社共治”创新,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内涵,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下步,新城街道将继续深化“警社共治”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有效”走向“长效”,从“善治”迈向“久安”,努力打造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可持续、获得感更加充实的治理新格局,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