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潍坊高新区清池街道丁家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广发多肉种植基地,90后“新农人”丁玺琛带领团队,研究技术、开发客户,用一株小小的多肉撑起一个年销几十万盆的产业,以多肉种植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
走进广发多肉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各种颜色、不同形态的多肉植物映入眼帘,基地负责人丁玺琛正在与工人探讨种植管理、品种选择等问题。
广发多肉种植基地负责人 丁玺琛:
咱这个基地是2016年建设的,也是高标准打造的现代温室大棚,温室面积10000平方米,因为我们是集体经济,也是想着通过发展给老少爷们挣一部分收益。
2019年,丁玺琛成为基地负责人,自此,他便与一盆盆小多肉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种好、如何卖好,成了他每天思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据了解,广发多肉种植基地培育的多肉品种多为冬型种,主要在春秋季出货,夏季管理相对简单,是多肉种植的农闲时节。可丁玺琛和团队“农闲人不闲”,下大力气研究种植技术,助力基地稳健发展。
广发多肉种植基地负责人 丁玺琛:
多肉看似是很简单的一个东西,但是在真正培养过程中,它的程序还是比较复杂的,每一个品种的配土掺的颗粒程度是不一样的,一是成分不一样,二是密度不一样,再一个它对水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说乒乓福娘,它对酸性水就非常不适合。
种得好更要卖得了。从接手之初,丁玺琛就到江苏等地一家一户去跑客户,对接电商、经销商等,依靠着物美价廉,客户慢慢稳定,销量也逐渐增加。目前,基地每年的销量大约在70多万盆。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两年,多肉市场环境远不如从前。面对形势变化,广发多肉种植基地及时调整应对。在继续整合多肉品种、寻找新客户的同时,他们也开始进行新的尝试。
广发多肉种植基地负责人 丁玺琛:
一是考虑热带植物的问题,想选那种高端点的,虽然有技术上的困难,但是亩产价值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去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拓展我们的种植业务,为集体带来更多的收益。
从一株株小小的多肉,到年销70多万盆的规模化产业;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主动求变,丁玺琛和广发多肉种植基地的故事还在延续,他们将书写更多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