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拉面店内的“红烧牛肉面”深受食客欢迎,甚至有人开车穿过大半个城,只为吃这一碗面。
一碗清汤勾几勺辣椒油,翠绿的潍县萝卜点缀其中,如果“奢侈点”再添几块红烧牛肉,一口咸香油润的面条入口,劲道弹牙间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今年50岁的杨风,回想起年轻时走过的创业路,依然会感慨地说:“年轻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胆子是真的大!”
饭店、歌厅、理发店、出租车……杨风坦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新潮、时髦、风险性略高的新项目他都干过,虽小赚一笔,但都没坚持下来。
1999年,回到潍坊的杨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下一个新项目。“我很爱吃面条,当时我常去一家拉面店,也是这家店启发了我”,杨风当即决定自己也要开一家拉面店。
回想自己的第一家门店,杨风笑着说,“有点寒酸。”
2个人、5张桌椅、20副碗筷、30平方米的门头……就这样,一个没有合作伙伴、没有成熟经验、没有运营计划的拉面店在苇湾社区低调亮相,那时还没挂小杨拉面的牌子。
“那时候太难了,租下门店之后,置办碗筷的钱都凑不起来。”身边人都不看好,杨风仍硬着头皮把店开了起来,起初新店客源不稳定,有赚有赔,情况终于在年底最后一个月扭转,“侥幸”挣了一万多元。
“我当时就知道,选择做拉面是对的。”杨风做拉面的决心更加坚定。不久后,在潍坊高新区创业街上便出现了一家拉面店,这就是“小杨拉面”的首店。
“始终觉得口味不够好,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杨风回忆道。
进入千禧年(2000年),杨风就独自一人坐上去兰州的绿皮火车,去“中国拉面第一城”看看。

冥冥中自有安排,就在火车上,杨风遇到了自己的恩师——马银虎。
“认识我师傅的时候,他已经55岁了,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做了一辈子牛肉面。我当时就想好了,一定要跟着他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风的努力下,终于说服马银虎和自己一起来到山东潍坊,做了他两年的“关门弟子”。
“从2000年到2002年,师傅手把手教我做面的全部工序,同时我也在思考,怎么和潍坊本地口味做一些融合、改进。”杨风并不想原样照搬,而是想创新一下。
两年后,有着传统兰州风味的清汤牛肉面和有着创新风味的红烧牛肉面一经推出一炮而红,回头客络绎不绝,从这时开始,“小杨拉面”开始在潍坊街头“遍地开花”。
让一碗面吃起来汤鲜味美、甘旨肥浓的关窍多如牛毛——高汤、佐料、火候……经过系统学习后的杨风发现,即使掌握了这些关键要领,一碗面仍然在口味上有所欠缺,问题到底出在哪?


深究之后,杨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辣椒油。
“全国各地出产的辣椒风味各有不同,做出来的辣椒油更是不一样。”发现问题后的杨风,在接下来十年时间里,尝遍甘肃、四川、陕西等全国各地的辣椒,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制成“小杨拉面”独创的辣椒油,香而不辣的风味获得食客们的一致好评。
目前,已有60余家“小杨拉面”遍布潍坊各县市区,全国合作门店超过10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