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奋斗者说丨6元里脊饼“摊”出精彩,老板的故事比饼还香
来源:潍坊高新传媒  日期:2025年03月14日


「开栏的话」

掠过潍坊城市上空的风里,从来不缺少破茧成蝶、一飞冲天的故事。每一道执着的目光都藏着穿越山海的力量,每一双粗糙的手掌都镌刻着追梦不息的传奇,每一次平凡的坚守都蓄积成一座城的厚度和温度。即日起,潍坊高新融媒推出"奋斗者说"系列报道,撷取一个个平凡人的奋斗剪影,刻录推动城市韧性成长的微末萤光——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值得被看见!

早上六点半,潍坊高新区惠丰街,一辆蓝色早餐车早已支了起来,车上的招牌简单却醒目——“铁板里脊饼”。摊主杨宫海正低着头,熟练地煎肉、打蛋,动作一气呵成。

这辆早餐车,是杨宫海工作的全部重心,也是他奋斗的新起点……

01.
8187号“出走” 

杨宫海从老家黑龙江来潍坊生活已经有15年了。

2010年,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杨宫海从学校毕业后进入工厂。当时,对于“流水线”三个字的想象,杨宫海还停留在书本的示意图上,直到走进工厂车间的那一刻,机械声裹挟着机油的金属气息扑面而来——流水线比他想象得更长,长得望不到尽头。
从此,工牌上的“8187”成为了他的“新名字”。
他重复着流水线上的固定动作,掌心渐渐生出老茧。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宫海去辽宁找朋友玩。朋友开了一家卖里脊肉饼的餐车,看着朋友火爆的生意,杨宫海萌生出做里脊肉饼的想法。
做里脊肉饼,杨宫海并没有脑子一热,而是“预谋已久”。在工厂的这段时间,杨宫海攒出自己的小家,并且还完了贷款。
这次“冒险”,在杨宫海看来,是要把人生从流水线的传送带转握到自己手里。

02.

『 夜与晨的转场 

“干早餐”的想法是在一个夜晚决定的。


起初,杨宫海在惠丰街的夜市上摆摊。干到第七天,杨宫海盯着餐车里剩下的二十多个里脊肉饼发呆。霓虹灯把影子拉得很长,在这条街上买饭的行人不少,但他摊前的人气却比他预想中得要冷清得多。


“要不改做早餐试试?”曾带他入行夜市的麻辣串摊主老贾过来搭话,建议他做早餐试试。杨宫海回家跟老婆一商量,干早餐的决定就这么拍板了。


转型比想象中艰难。凌晨一点闹钟响起,他得摸黑起来和面发面;三点半再次起床揉面、擀饼、备料。


“面醒了三巡,人瘦了三四斤。”能不能干成的忐忑赶走了杨宫海的困意,他卡着点与时间赛跑。开始时杨宫海定了三四个闹钟,后来习惯了,到点就会醒。

每到出摊时,铁铲与铁板碰撞的脆响中,杨宫海也找到了比车间零件更精密的节奏——面团的呼吸、油温的起伏、晨光推移的刻度。

一个寻常的清晨,杨宫海抬头看见排队人群的影子在朝阳里连成一片,忽然觉得这条自己亲手铺就的“流水线”,终于通向了某个鲜活的、热气腾腾的远方。

03.
『 温度,不止于食物

“大家赚钱都不容易,我想让大家吃到价廉物美的早餐。”杨宫海的里脊肉饼定价6元,凭着实惠的价格和地道的风味,开业后迅速成为附近居民和上班族的早餐首选。


每天早上的两个多小时里,他能卖出六七十个里脊肉饼。


朴素的6元定价里,包裹着他的善意和努力,但生活的重担始终如影随形。随着孩子出生,妻子不得不全职在家照料,早餐车的经营压力全落在杨宫海肩头。


凌晨备料时,杨宫海总是轻手轻脚,生怕惊醒熟睡的妻子和孩子。慢慢地,惠丰街上早餐竞争加剧,物价上涨更让成本把控如履薄冰,但杨宫海仍坚持在微利中寻找平衡。

在做里脊肉饼的两年多里,最让杨宫海难忘的,是那个攥着糖果说要去看病的小女孩。连续三四天排队的她,最后一次买饼时突然踮起脚尖,把攥得发暖的两颗糖塞进杨宫海掌心:“叔叔,我要去治病啦。”尽管当时他的早餐车刚起步,手头并不宽裕,但杨宫海还是将当天所有的现金都塞进了女孩的衣兜。

如今早餐车已穿梭过两个寒暑,铁板依然准时在晨光中苏醒。但遇到忘了给钱或者手机没电的顾客时,一句“明天再给”伴着铁板上腾起的热气——温度,不止于食物。

虽然很累,但现在日子过得很踏实。”杨宫海计划先稳固早餐车生意,攒够钱就租间店面,将经营时段延伸到午晚餐,给未来多添一份保障。


在潍坊高新区,无数像杨宫海这样的异乡奋斗者正在书写自己的故事。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那份对生活的执着、对未来的期盼,也正在为这座城市注入着勃勃生机。

编辑: 卢文璇、杨涛 责任编辑: 马汶君 二审:柳翠瑛 三审:周锦江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