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高新区:探索产才融合模式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来源:潍坊高新融媒  日期:2023年03月03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新区积极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速构建以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汇聚一流人才的工作机制,努力使更多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力量“有用武之地”。目前,已引育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29人,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高新区第20位。

前不久,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极膜电渗析器产品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在电渗析膜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研发进展顺利,牵头人傅荣强喜上眉梢。正是看中了高新区的产业环境,10年前,他从新加坡回国加入天维膜,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相继完成均相电渗析膜、双极膜和电渗析器的研发,4项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我们做产品开发应该靠近市场,因此我在国内寻求发展机会。天维膜刚好从事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和我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傅荣强说,来到这里之后,高新区帮助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能够专注于产品开发,深切感受到了高新区对于新材料产业和人才的重视。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高新区紧扣产业发展需求靶向引才,出台“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产业首先抓人才”任务清单,推出一系列定制化政策,给予龙头企业引进人才一事一议“特权”,引导优势产业头部企业牵头建圈强链,让人才集聚与重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高成长性企业、高能级研发平台矩阵加速形成,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各类创新人才不断集聚,为“走在前、开新局”注入源头活水。

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文玉指出,天维膜公司作为一家科技型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特别重视产品的技术创新,这也是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增长的关键。高新区相关单位同我们一起,多次到国内著名高校对接,加强深度合作,帮助我们引进人才,同时让我们应享尽享各类人才政策,为我们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去年,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石侃作为科技人才副总入驻华滋自动化,进行圆刀磨切机模块化结构升级的研发,以期提高设备的精度。现在已经把搜集到的问题带回高校,进行深入研究。

“对企业来说,要突破一些科技瓶颈,就需要人才。但招引人才靠企业自身有局限,通过科技副总或者校企合作,进行产教研的融合,把高校的资源,尤其是研发的能够落地的技术和成果带到企业来,对我们帮助很大。”山东华滋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监郭学宝说。

破解人才短缺难题,高新区开辟“以才引才”新路,统筹本土育、全职引、柔性聘三条渠道,实施单位(园区)科技人才副职、企业科技人才副总“双顾问”工程,充分发挥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聚焦全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我们每年初到区直单位、园区和企业调研‘问才’,征集梳理人才、技术‘紧缺急需’清单;到高校院所走访‘寻才’,初筛建立目标专家库。”高新区党群部人才办工作人员秦伟龙说,通过个人自述、双向问答、专家评议等,将条件最好、素质最硬的人才选出来。

目前,高新区先后向区直单位和园区选派34名科技人才副职,向企业选派13名科技人才副总,帮助解决技术创新难题110余项,牵线校企共建科研平台14个,引荐“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50余名,推动产学研项目合作金额超过4500万元。

“科技人才顾问本身就是一种人才智力资源,他们在推动校地企人才联合培养、企业技术难题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秦伟龙说。

为服务人才、成就人才,高新区着眼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树立“人人都是店小二”理念,成立685名干部组成的人才专员队伍,建立“人才吹哨、专员报到”工作机制,对人才服务事项全面落实,同时完善项目落地、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事项跨部门协调机制,帮助解决“税”“学”“房”“医”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居有所享、业有所成,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潍坊高新融媒记者:尹婷婷)


编辑: 尹婷婷 责任编辑: 董春晖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