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戳中泪点!一个急诊科医生的新年愿望
来源:潍坊高新融媒  日期:2023年01月19日

“阳”了吗?

刚好!
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大家对“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各大医院的急诊科作为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率先迎来了疫情高峰的冲击。最紧张的气氛,最忙碌的身影,他们与时间赛跑,随时准备救万千患者于危难。

没有刻意,没有犹豫,他们身体力行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文 |杜楠楠

图 |杨   涛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片
跑!跑!跑!


见到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刘鑫的时候,是在1月10日早上8点,正在当值的他,要一直上到第二天早上8点。

图片

刘鑫同患者家属交流

“渗出感染已经超出肺部的50%。”一上班,刘鑫就站在CT看片仪前,同患者家属交谈,一边耐心跟患者家属解释,一边给出相应的后续治疗建议,“情况相对比较严重,需要住院。”
这位患者已经72岁,“阳”了半个月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甚至出现胸闷、喘憋等症状。看完患者的片子,发现患者已经出现“白肺”,并且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心脏还装有支架。
患者家属陆续到达医院,每个人来了都直奔刘鑫那了解情况,在耐心跟几位家属沟通完后,刘鑫又去跟患者本人交流,最终确定住院治疗。
刘鑫一路小跑,给患者开住院证明、与呼吸科医生对接。

图片

刘鑫与同事交流患者伤情

“经常如此。同样的病情,要反复跟家属和病患本人交流沟通。”早就习以为常的同事李丽娟说。
“我们除了要把专业术语讲明白,还要根据患者、家属身份的不同传达好病情信息,把患者当亲人,给出最中肯的建议。”刘鑫忙碌中插空向记者解释了一句,“打个比方”“举个例子”是他口中的高频词。
话音未落,又有一名患者坐着轮椅急匆匆来到问诊室。
几乎同一时刻,120救护车也在门口停稳。

图片

120救护员快速反应

司机三步并作两步迅速打开后车门,救护员从车上拉着担架冲下来,直奔急救室。护士迅速给病人安上心电监护仪器,检查心率、血氧、血压等指标,再做好必要的心电图、血糖检查。
刘鑫利用这个空隙,迅速问诊坐在轮椅上的患者。这名患者受新冠病毒影响,晚上睡觉呼吸困难。诊断完以后,发现情况并不严重,居家吃药,情况会慢慢改善。
刘鑫又跑了起来。
从问诊室赶到急救室的路上,低头仔细看着刚才120送来的患者信息:男性,81岁,前一阵刚刚检查出脑出血,今天又出现不适。给患者检查完,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病人逐渐稳定下来被相应科室接走以后,刘鑫才松了一口气。

图片

在急救室救助患者

跟患者同行的,除了白发苍苍的老伴儿,还有两个小孙子,一个12岁、一个只有4岁。两个小孩儿怯生生地站在门口,刘鑫心疼地看着,希望能给他们带去些许安慰。

图片

一张让人心疼的照片


工作群里,有一张照片——刘鑫打着点滴在救治病人。
感染高峰来的时候,刘鑫也没躲过去。连续上了72小时的班后,刘鑫突然感觉浑身难受酸疼,测了核酸以后,发现已经“阳”了。还没到交班的时间,当时科里人手紧张,做好必要的防护后,刘鑫决定继续坚守岗位。
图片
“阳”了以后,刘鑫打着点滴,坚守岗位 (受访者供图)
烧起来了,就吃一粒退烧药。“从上个月20号(2022年12月)开始到月底,大夫护士陆续‘’了,很多都是烧到坚持不住才退下来的,能坚持上班还是得坚持。”
经过了一个漫长夜晚,仍然持续高烧,吃退烧药都没办法了,只能打上点滴舒缓一下疼痛,“当时的感觉就是‘快要死了’。不能动,动一下都疼得要命。”照片里,刘鑫扶着输液架,腿脚发软,感觉随时要倒在地上。
一直等到同事们腾出手来,刘鑫才回家。闲不住的刘鑫,休息了两天就返岗了。
急诊科面对的基本都是突发,每一次诊断都是争分夺秒、每一次抢救都是生死时速。诊断要精准且快,每当这时,医生精神上的高压已经盖过了身体上的疲惫。
从疫情开始以来,刘鑫一直坚守一线,三年时光,经历了太多。说起来,刘鑫并不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大家都这样”!
图片
刘鑫打着点滴写病历
救护车通道与问诊室只有一窗之隔,他刚坐下,车又来了。
患者胸口出现不适。刘鑫根据经验做出初步诊断,后续需要根据CT来看是否有内伤。
在等CT出片的间隙,刘鑫不见了。过了十多分钟,他从拐角处跑了回来。
刘鑫去了单位献血车,不是帮忙采血,而是献血。“‘阳康’一周了,可以献!”这段时间血库用血太紧张,单位组织献血,医院里很多像刘鑫一样的医护人员都去了,希望尽一点绵薄之力。

45个病人


一上午的忙碌,抬头已是11点半,正值饭点,刘鑫没有要吃饭的意思,只是拿起杯子,去接了一天的第一杯水。
“最近的收治压力更多来自老年重症病人。最多的时候,同天接收了6个肺炎重症患者。”
接近下午1点,刘鑫才吃上午饭,是同事帮忙从食堂打的,等吃的时候,已经凉了。

图片

刘鑫在工作

吃着饭,利用中午这段难得的清闲时间,刘鑫坐在了电脑前,开始写上午接诊的患者病例。
诊完患者后,病例要接着写出来,能确保患者出院的时候一块带走。”
下午2点,刘鑫又开始忙了起来。一名车祸患者被120匆匆送来:问诊、看CT、给出建议、协助住院、交接病患……
交接病患时,见到了普通外科的同事,交代好车祸病人的伤情后,刘鑫接着问道:“之前那个脑挫裂伤的病号怎么样了?”在得到患者已经基本转好的答案后,他“嗯”了一声,赶紧奔向急诊抢救室,里面还有一个从高处坠落的病人在等着他。
车祸、骨折、胸闷、心律失常、皮肤裂伤……病人带着不同的病情接踵而至,刘鑫就在问诊室和抢救室之间来回穿梭。
一天落下帷幕,外面车水马龙,大家都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刘鑫的工作还在继续。
“恢复期还是需要静养,不要过度劳累。”刘鑫一边叮嘱患者,一边不自觉地揉了揉疲倦的双眼,白天的12个小时过去了,还有一整个漆黑的12小时在等着他。桌子上放着上午接的那杯水,里面几乎还是满满的。
忙到晚上8点左右,早就过了餐厅的饭点儿,为了节约时间,刘鑫把塑料袋套在饭盒上,用热水泡了包泡面。

图片

简单的晚饭 (受访者供图)

晚上10点以后,急诊科再次迎来就诊小高峰,来了好几位高龄患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这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休息的时间段,刘鑫还在忙着。
凌晨4点,就诊人数渐少,刘鑫在值班室休息了两个小时就习惯性惊醒,外面的值班护士也恰好过来敲门,患者来了。
上午8点多,连轴转了24小时的刘鑫准备下班,突然来了一名患者,颈肩不适两天,情况非常紧急……
9点35分,连续在岗近26个小时的刘鑫才准备回家,这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早就习以为常。
一天一夜,刘鑫接诊了45个病人。

图片

新年愿望


在急诊科门口,一位已经怀孕7个多月的护士正在登记患者信息,她是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副护士长郭长霞。

图片

“孕妈妈”郭长霞正在登记信息

上班期间基本停不下来,高峰期的时候一站就是一天。“有时候会突然宫缩,站不稳。”郭长霞笑着说,在急诊科工作的女人,孩子基本都是早产的,运动量太大了。“在家该矫情矫情,只要上了班,一视同仁。”
从2022年12月初到今年1月初,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的门诊就诊量纪录被不断打破,往常的每天70位至90位,涨到150位至170位,最多的时候,几乎近200位。
每天的危重抢救人次,也从个位数上升到数十位。120救护车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急诊楼前,最忙的一天达到25次。院方为缓解压力,增加了120后勤轮值,保证120能全天候运行。
医院急诊科有3张固定床位和3张机动床位,留观室还有10张床位,疫情高峰期时,床位几乎全部使用,走廊的休息凳上也坐满了人。
图片
高峰期时的急诊室 (受访者供图)

高峰时期,就诊压力不断上升,急诊科最缺的就是人手。即使医护人员已经很努力,仍然有些吃力。

作为应对,高新区人民医院实行“内科听班,急诊轮值”制度,并开设重症科床位,要求其他各科室也协助患者入住院。为了分流就诊压力,将急诊科临时分为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并固定派一名外科医生支援,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有3名医生常驻。

毕竟是支援,对于急诊科的流程等方面并不熟悉,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重担依然沉沉地压在急诊科医生的肩膀上。

整个急诊科的护士也是全员上阵,一人身兼数职。出车、登记、院前急救、注射……

图片

打扫急诊室清洁区

图片

问询病情

“最忙的时候,没有上下班之分,随叫随到。即使刚值完24小时的班,接到护士长电话,也得接着上岗。”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李丽娟说,在急诊科流传一句话,“最怕上夜班,最怕接护士长的电话,最怕接到上夜班的护士长电话。”

潍坊高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护理张晓回忆起那段时光,说道:“上班已经没有规律性了,上完自己的班,再接着上同事的班。经常上着上着班就倒一个。”

图片

张晓在进行登记

这场战斗中,大家对敌人和自己即将面临的情况心知肚明,现实不允许任何人后退。

刘鑫、李丽娟、郭长霞、张晓……他们只是千万医护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有些职业可以下班就走,但是医生不行,“医生是跟生命打交道的”。

没有刻意,没有犹豫,他们身体力行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图片

医生和护士正在紧急救助患者

回想起刚见到刘鑫时,问起他的新年愿望,他短暂地停下了正在写病历的手,抬起头笑着说:“希望所有人都身体健康吧!”


编辑: 杜楠楠、杨涛 责任编辑: 马汶君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