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忘不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有一段起伏,发展放缓。高新区认真总结经验,振作精神,鼓起干劲,奋起直追,继续干下去,形势发生了根本好转,一年就使我们GDP翻了一番,国家科委(科技部)撤回黄牌,挽回了局面。”
——高新区党工委原副书记、管委会原副主任徐洪龙
1992年,国家科委(科技部)确定潍坊高新区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1996年,高新区规划面积扩大到16.1平方公里。正在高新区轰轰烈烈搞建设时,1997年,一场金融风暴来袭,亚洲各国外贸企业受到极大冲击。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高新区被迫放缓了发展步伐,1999年跌到底谷——GDP总量在53家开发区中排名倒数第三。2000年8月,科技部召开发展比较缓慢的15个国家高新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潍坊是其中之一。
潍坊高新区经历了一年连升两级的“高光时刻”,也迎来了发展史上的转折之期。
“险中求生”到“高光时刻”
痛定思痛,潍坊认真总结经验:开发区不能只靠开发区来搞,应当举全市之力共同发展。随后,潍坊市委、市政府连发三个文件,给予高新区极大的政策支持:第一,市直企业退城进园,优先去高新区;第二,高新区继续东扩至25平方公里,为企业发展和增加留足空间;第三,招商引资,奖罚分明,直接责任到人,每人都有招商指标。
借着“三把火”,高新区上下振作精神,鼓足干劲,奋起直追,形势发生了根本好转,一年时间GDP翻了一番,科技部撤回黄牌,挽回了局面。
说起潍坊高新区的过去,绕不开清池,现在很多人仍会想到清池家具。以沙发为代表的家具行业曾是经济发展一大支柱产业。
在上世纪70年代,沙发是个啥,潍坊人都没怎么听说过,见过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还被人叫做“洋椅子”。清池之所以会和沙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离不开“清池能人”马永志。
1973年,李家侯孟村办汽车坐垫厂成立,腾出几间老屋作为厂房,召集十几个工人开始生产。决策正确、产品优质、供销对路、服务到位,工厂迅速发展壮大。
1979年,在时任厂长马永志的带领下,他们研发出“多了扶手加四条腿的汽车坐垫”——沙发。这一“发明创造”,成为潍坊地区沙发制造业兴起的火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火就是数十年。
鼎盛时期,清池各类家具生产厂家达到200多个,年利税2亿元,逐步成为山东半岛家具业制造、集散、销售中心,清池迎来发展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据《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1991—2011)》记载,2004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列全市第一名。
此时,正值清池撤镇设立街道,划归高新区管理一周年。高新区正借着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持续向东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版图,以家具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逐渐式微。
没有任何犹豫,高新区率先自我革命,一场轰轰烈烈的改变借着棚改的东风就此展开,他们选择壮士扼腕式地改变原有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集群,将未来交给产城融合。
歌尔光电园一到六期陆续拔地而起,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将配套企业串珠成链,天瑞重工、华滋自动化、华丰动力、俊富非织造等一大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型、创新型项目纷至沓来。
“念月儿唻,念月儿唻……”清池人与浩宇的亲近似乎“与生俱来”。
在资本的招引下,鑫精合带着7亿元,在高新区“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就在清池街道的张营管区。紧接着投资20亿元的明日宇航来了、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卡麦龙也来了……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航空航天。
“顺着家谱往前翻,咱祖上都是铁匠、木匠,现在咱家门口要来了造飞机火箭的大企业,不说别的,就是和人拉呱都长脸。”李松明一句话说到了居民的心里。
祖辈相传的“一把木锯一柄斧,吃遍天下百家饭”已成过往,居民以“明日宇航鑫精合,航空航天家门前”为傲。
项目建起来、企业兴起来、产业硬起来,产业蝶变、乡村振兴,清池成为潍坊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体起立、重新上岗”
2019年12月28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
在潍坊高新区,却静悄悄地进行了一场特殊“考试”——潍坊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机构正职人选竞职答辩。这场“考试”历时仅2小时多,却意义非凡,标志着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择优选配、统筹安排”的原则,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科技统计局、财政金融局等9个机构正职人员通过公开竞聘上岗。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公平,由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其他县级干部,区属及上属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街道(发展区)党政正职组成的“评委团”当场打分。竞聘人员抽签决定面试顺序,依次上台脱稿进行竞职答辩,纪工委监工委派员全程监督,评委现场作出评价。
此次体制机制改革,潍坊高新区按照“大部门、扁平化”的思路,对管委会内设机构、事业单位及领导职数进行了大幅精简压缩,通过整合、撤销、划转等方式,将67个区直部门、单位整合为10个工作机构,机构总量压减85%,实现瘦身强体,机构运转体系更扁平高效。
改革后,潍坊高新区金融中心人员从23人精简至13人,这是时任资本市场科副科长曲振七年来经历的“最大变化”。他感触更深的是“人变少了,干劲儿反而更足了”。
释放开发区的改革创新活力,核心在人,关键在人,难点也在人。人员改革给潍坊高新区带来了一场思想的大解放、机制的大转变。
围绕构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新机制,潍坊高新区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编制、机构设置、人员身份、薪酬等方面“破题”,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建设运营,让高新区这盘棋“活起来”。
“干多干少不一样 干好干坏不一样”
“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后,我们综合考虑各单位职能发挥、任务量、贡献度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办法,对单位和个人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绩效薪酬,真正实现了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时任潍坊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绩效考核科科长的王衍纯说。
绩效考核加大“双招双引”考核权重,任务分解到单位和科室,引导干部职工聚焦主责主业进位争先。在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干部职工你追我赶,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在潍坊顺丰丰泰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高新区投资合作促进局招商二科副科长马成刚经常头戴安全帽,与项目人员“靠”在工地,帮助解决手续审批、用水用电等问题,推动项目快投产快达效。
作为激发有效投资、带动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项目建设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项目就能构成新的增长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就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底气和后劲。
体制机制改革破冰向前,潍坊高新区积极探索“管委会+国有公司”模式:由山东高创集团专门成立山东高创动力科技园建设运营有限公司,采用工业地产开发模式,自筹资金、带资建设定制式国际化厂房,大大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激励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设备、科研等方面,又便于对入园企业进行亩均效益和创新要素的分类综合评价,为更好服务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高新区一方面通过政企合作筑巢引凤,以潍柴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聚集产业链上下游的关联企业,打造配套园区。另一方面,深化园区改革和国企改革,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精准化开展企业服务,壮大园区经济。
依托潍柴、歌尔等龙头骨干企业,动力装备国际配套产业园、潍坊信息技术产业园、华丰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全力引进新项目、上下游项目和配套企业,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的优势产业紧密集聚、抱团发展,持续做大做强。
潍坊软件园服务中心探索实施的“园区+公司”改革也是一项有益尝试。他们积极引进优质社会资本成立合资公司,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园区运营模式。同时,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软件支撑。
“针对园区企业科技型、高成长性、轻资产运营的特点,我们联合多家单位搭建‘科技超市’。”潍坊软件园服务中心党委委员、孵化部部长李伟升说,园区引入专家和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转化、技术攻关、高企申报等全方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研发难题。
改革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一项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高新区全区上下观念大转变、境界大提升、效率大提速,一个个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优势正在高新区凝聚,激发出干事创业的强劲动能。(潍坊高新融媒记者:周锦江 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