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高新区始终将人才引育创新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有力抓手,加速构建以人才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汇聚一流人才的工作机制,目前已引育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29人、博士712人,创新能力跃居全国高新区第20位。
前不久,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极膜电渗析器产品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在电渗析膜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研发进展顺利,牵头人傅荣强喜上眉梢。正是看中了高新区的产业环境,10年前,他从新加坡回国加入天维膜,组建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相继完成均相电渗析膜、双极膜和电渗析器的研发,打破国际垄断4项。
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傅荣强:
我们做产品开发应该靠近市场,因此我在国内寻求发展机会。天维膜刚好从事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和我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我也深切感受到了高新区对于新材料产业和人才的重视,也解决了我一些生活中的后顾之忧,使得我们能够专注于产品开发。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高新区紧扣产业发展需求靶向引才,出台“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产业首先抓人才”任务清单,推出“潍柴9条”“歌尔8条”“磁悬浮16条”等14项定制化政策,给予龙头企业引进人才一事一议“特权”,引导优势产业头部企业牵头建圈强链,让人才集聚与重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高成长性企业、高能级研发平台矩阵加速形成,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各类创新人才不断集聚,为“走在前、开新局”注入源头活水。
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连文玉:
天维膜公司作为一个科技型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特别重视产品的技术创新,这也是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增长的关键。高新区与我们先后多次到国内著名高校加强深度合作,帮助我们引进国内著名高校人才,同时对人才政策能够应享尽享,对我们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山东华滋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监 郭学宝:
石侃博士带团队来以后对我身后的圆刀模切机进行模块化的研究和深入的迭代。目前这是一体的,将来每一个刀座都是作为一个模块,和豆腐块一样的设计,我们在前期有过很多的研究,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完美的精度的协调。
石侃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教授,去年作为科技人才副总入驻华滋自动化,进行圆刀磨切机模块化结构升级的研发,现在又把搜集到的问题带回高校,进行深入研究。
山东华滋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总监 郭学宝:
作为企业来说的话,肯定要突破一些科技的瓶颈,就需要人才。人才的话,我们光靠自身的话有时候会有一些局限,目前通过科技副总或者院校校企合作,这样进一步进行产教研的融合,把高校的资源,尤其是研发的能够落地的技术和成果能够带到企业来,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助力,并且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转化和落地。
破解人才短缺难题,高新区开辟“以才引才”新路,统筹本土育、全职引、柔性聘三条渠道,实施单位(园区)科技人才副职、企业科技人才副总“双顾问”工程,充分发挥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高新区党群部人才办工作人员 秦伟龙:
聚焦全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我们每年初到区直单位、园区和企业调研“问才”,征集梳理人才、技术“紧缺急需”清单;到高校院所走访“寻才”,初筛建立目标专家库。通过个人自述、双向问答、专家评议等,将条件最好、素质最硬的人才选出来。
截至目前,高新区先后向区直单位和园区选派34名科技人才副职,向企业选派13名科技人才副总。近两年来,帮助解决技术创新难题110余项,牵线校企共建科研平台14个,引荐“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50余名,推动产学研项目合作金额超过4500万元。
高新区党群部人才办工作人员 秦伟龙:
科技人才顾问本身就是一种人才智力资源,他们在推动校地企人才联合培养、企业技术难题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服务人才、成就人才,高新区着眼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树立“人人都是店小二”理念,成立685名干部组成的人才专员队伍,建立“人才吹哨、专员报到”工作机制,对人才服务事项全面落实。完善项目落地、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事项跨部门协调机制,帮助解决“税”“学”“房”“医”等后顾之忧,让人才居有所享、业有所成,心无旁骛干事创业。(潍坊高新融媒记者:尹婷婷 聂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