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入秋以来,这句话频频出现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大量讨论。有人质疑这一说法夸大其词,也有人感叹羽绒服的确一年比一年贵。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今年羽绒制品价格整体仍在高位运行。与往年相比,头部品牌价格普遍上浮,中低价产品也鲜见明显回落。业内人士认为,价格上涨既有原材料、人力成本和工艺升级等现实因素,也叠加品牌高端化的长期趋势。但“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并不完全准确。

多重因素推动羽绒服价格上涨
10月中旬,济南一家大型商场的冬装柜台上,新款羽绒服已陆续上架。记者注意到,轻薄短款售价普遍在300元至500元,中长款多在千元以上。
“前两年六七百元就能买到的羽绒服,如今动辄上千。”在挑选羽绒服时,济南市民张女士显得有些犹豫。另一位消费者则认为“贵有贵的道理”——“不跑绒、不臃肿,穿着舒服,也算值”。
线上平台价格差异更为明显。记者在拼多多、天猫等电商平台检索发现,便宜的羽绒服仅需200元左右,运动或户外品牌的羽绒服价格则普遍在千元以上。
从事羽绒服行业的孙先生告诉记者,羽绒服的终端售价由面辅料、加工费、羽绒成本和渠道费用等构成,其中羽绒本身占比并不高。羽绒服涨价有多重因素推动。
原料价格上涨是基础原因。“比如现在常用的90绒,10年前每吨价格在10万元左右,如今已涨到50万元以上。”孙先生说。
工艺方面的提升,也推动了成本上涨。“过去小厂设备落后,羽绒服容易‘钻绒跑毛’;现在行业普遍采用高精度缝制设备,购置成本增高,工艺提升,价格自然也上去了。”
人工成本也是一项重要支出。孙先生直言,熟练工难招,工价一年比一年高,“几乎每个环节的成本都在涨。”
羽绒服品牌“暖频道”设计总监杨锐,则从品牌策略角度分析:“近年来,头部品牌纷纷向高端化转型,定价策略上移,行业整体价位被拉高。”

“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的说法真相几何
价格上行的同时,关于“真假羽绒”的争论也在升温。“300元以下买不到真羽绒”的说法冲上热搜,这一说法究竟真相几何?
孙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件轻薄羽绒服的填充量通常在60克到100克,若使用绒子含量90%的鸭绒,羽绒成本也就在40到100元之间。“根据羽绒含量在整件衣服里的权重换算,如果这件衣服的羽绒成本是30元,这件羽绒服的总成本大概在150元到180元;如果是80元羽绒成本,总成本大概也就是在200元到250元左右。”因此,300元以内是完全有可能买到轻薄款的“真羽绒服”的。
2021年实施的新国标明确规定,绒子含量50%以上方可称“羽绒服”。目前,市场主流产品的绒子含量分70%、85%、90%、95%等多个档次;填充量越大、绒子比例越高,保暖性越好,成本也随之增加。
“所以不能单看价格。”杨锐提醒,消费者应当关注洗标上的两项指标——绒子含量和充绒量。若宣称“90绒200克充绒”却售价过低,确实存在风险;但轻薄类产品本身羽绒量少,价格低并不代表造假。

羽绒与飞丝都是天然羽毛
在羽绒服选购中,不少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飞丝”。网上关于“飞丝是化工产物”“便宜羽绒服都是飞丝填充”的说法层出不穷,让不少人谈“飞丝”色变。
“其实羽绒和飞丝,从源头上就是同一种材料。”业内人士孙先生说,“绒是鸭、鹅身体靠近皮肤的那层细毛,飞丝则是羽毛打碎后脱落下来的细丝。它们都是天然产物,不存在什么化学纤维这一说。”他坦言,社交平台上关于飞丝的部分说法“偏颇甚至失真”,“很多人以为飞丝是人工合成的,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杨锐则从结构上解释了“绒”的分类:“绒子就是呈朵状的那种毛,一般出现在鸭子或鹅的颈部、腹部,这部分的保暖性最好;而绒丝是从绒子上脱落的一根根纤维;羽丝则是羽毛上掉下来的那种带杆的纤维。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蓬松度和柔软度。”杨锐说,“三根以上的绒丝聚在一起也能称为绒子,但不算成熟绒。绒丝、羽丝虽然保暖性略差,但同样是天然羽毛组织。”
孙先生认为,消费者对飞丝的看法更多源于信息误导:“飞丝总比棉花保暖好,它只是蓬松度不如绒子。”
杨锐也表示,羽绒厂在配料时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比例:“如果客户要90%绒子含量,就会按比例掺入10%左右的绒丝、羽丝;要80%的,就掺多点。以前的老国标只要求标注绒子含量,新国标对绒丝也有要求。”
“所以,飞丝不是洪水猛兽。”孙先生说,“消费者真正要看的,是绒子含量和充绒量。”

市场分层,消费者按需购买
在济南市经十路的一家品牌专柜,主打高端户外的羽绒服售价多在2000元以上。“功能性强、设计感足,是这几年消费者追求的方向。”销售人员说。
与此同时,记者在批发市场也看到,几百元一件的轻薄羽绒服同样受欢迎。“通勤、上班穿轻便款的多,厚款不好卖。”一位摊主表示。
行业结构正在悄然变化。二十年前,国内专业羽绒服品牌超过百家,如今真正占据高端市场的并不多。男装、女装、运动、童装等品牌纷纷推出自家羽绒系列,羽绒服成了“冬装标配”。“市场更细了。”孙先生说,“年轻人买运动品牌,中年人看功能性,女性更关注款式。不同群体各有主打,形成了分层竞争。”
而售价高的羽绒服,卖点在于其丰富的功能,以及品牌的溢价。高端品牌常采用防风、防水、透湿等功能性面料,价格是普通面料的数倍,做工也更精细;再加上代言、广告、商场租金,营销成本占比也在增加。“绒子的差距其实没那么大,只要达到90绒标准,保暖性都不错,区别主要在工艺和面料。”杨锐说。
“300元以下不一定是假,3000元以上也不一定最好。”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选购时应结合自身需求理性判断,“轻薄款穿着舒适就行,没必要一味追求厚重或高价。”
从原料成本到工艺升级,从品牌高端化到消费分层,价格的变化,是整个行业转型的缩影。对于消费者而言,真正值得关注的不单是价格的高低,更是产品本身的品质与适配度——一件保暖、舒适、合身的衣服,才是冬天最实在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