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依靠一块电池,卫蓝海博串起储能产业链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日期:2025年09月02日

■ 编者按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走在前、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链接上下游企业,推动供应研发市场协同

依靠一块电池,卫蓝海博串起储能产业链

9月1日,位于淄博高新区的卫蓝海博(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蓝海博”)生产车间里,经过合浆、涂布、分切、组装等多道工序,一块块半固态储能锂电池从物流线被运至仓库。“这是我们新研发的SHS180-314Ah规格半固态储能锂电池,今年实现了量产。与原来SHS165-280Ah规格的相比,它的能量密度和单电芯容量更大,可满足电网侧、工商业等大型储能需求,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公司产品设计经理周豪介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等市场的快速崛起,锂电池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作为国内首家实现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的企业,卫蓝海博由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合资设立,致力于开展固态锂电池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

与传统液态电解质锂电池相比,卫蓝海博通过结合自主开发的固态电解质、原位固态化、多层涂覆、热复合等技术,使半固态锂电池极限耐高温性能提升50%以上,极限耐过充电压提高8至9倍,使用寿命增长50%以上,循环寿命可达12000次。产品涵盖工商业储能、独立储能、风光配储、电厂调频与黑启动、铁塔基站、数据中心等多样化场景应用。

“我们的一期项目已于2023年5月建成投产,今年预估年产能达3.6GWh,二期项目正在规划中。”周豪说。目前,卫蓝海博已占据国内固态储能电池市场超90%,出口量连年攀升,今年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近一倍。

“作为绿色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我们积极链接引进上游电池原材料和下游储能应用企业。”卫蓝海博总经理郑海龙说。上游,引进电解质原料生产企业蓝固(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其每年10万吨混合固液电解质项目一期已经带料生产。下游,引进海博景能(淄博)新能源有限公司,在齐鲁储能谷零碳智慧创新产业园布局了20GWh的储能集装箱项目,打造半固态电池重要应用终端产品。由此,串联起淄博储能电池产业的上、中、下游,形成了从电解质、半固态锂电池电芯到半固态锂电储能柜和各类储能应用的完备链条,激发了供应、研发、市场协同的“链式反应”。

“全固态电池始终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我们将继续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加强研发合作,聚焦关键材料、固-固界面等‘卡脖子’难题,引领产业变革。”郑海龙说。

■记者手记

技术突破与链条协同

卫蓝海博作为目前国内首家实现半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企业,成绩固然令人瞩目,但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一成绩背后的产业升级路径。在新能源产业加速迭代的当下,卫蓝海博以“技术突破+链条协同”的双重逻辑,突围产业同质化竞争。

从联合科研院所攻坚克难,到以超90%的市场份额领跑行业,卫蓝海博以技术突破赢得发展主动。

交谈中,企业负责人多次强调“链主”思维下的产业链发展逻辑。卫蓝海博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自身生产,而是主动串联上下游——引进上游电解质原料企业,解决核心原料供应的稳定性与成本问题;布局下游储能集装箱项目,打通产品从电芯到终端应用的最后一环。这种全链条构建,不仅消除了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壁垒,更将单个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整个区域产业的集群优势,既降低了供应链风险,又为后续产能扩张与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周宗贤 二审:王朋 三审:马勋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