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委编办、省发改委等14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塑强“乐业山东”服务品牌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以“5+5+1”体系为核心框架,全面升级就业创业服务网络。
这场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就业创业服务革新,将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等五类重点群体,量身打造精准服务平台,结合一体化数智服务模式,让“家门口就业”“指尖上服务”成为山东就业市场的新标签。
从省城到村口的五级“就业服务圈”
从省级层面来看,黄河流域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济南)与青年就业创业基地(青岛)将同步崛起,济南、青岛、烟台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速提质,形成服务区域战略的人才集聚高地。未来,济南与青岛有望成为黄河流域青年就业创业的“双引擎”,进而带动全省人才协同发展。
2024年,济南市组织开展“才聚泉城高校行”活动。供图:李柏岩
市级服务载体正朝着“15分钟可达”目标迈进。依托政务服务大厅升级就业创业服务办事平台,将“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深度融合,未来,市民在社区菜场、便利店附近就能找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的“就业服务站”。而县、乡、村三级将进一步通过新设场所、融入窗口、嵌入站点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发挥现有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职能作用,通过“乐业之家”“社区微业”“乐业服务直通车”等切实举措,把创业就业服务直接扎根基层治理末梢,送到“家门口”,递到“手心上”。
五类群体画像精准破解就业痛点
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创业需求,《实施意见》提出为高校毕业生、农村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重点关爱人群五类群体“量身定制”服务平台。
例如,为高校毕业生打造校内外“无缝衔接”的就业平台。到2028年底,山东将实现省内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平台全覆盖,并通过在地市设立青年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校地联合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平台,畅通校内外就业资源渠道。
2025年3月6日,青岛市跨境电商产业2025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供图: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在农村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社区、园区等设立“乐业驿站”,打造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为灵活就业者打造“规范的零工港湾”;为退役军人就业服务装上“数字引擎”,通过全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系统与山东“军岗在线”平台联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现全链条服务。
特别是为重点关爱人群实行“定制化支持”。例如,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场地开辟残疾人创业专区和残疾人创业园地;聚焦女大学生、居家就业创业妇女、生育再就业女性等群体需求,实施“巾帼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开设老年人就业服务“绿色通道”等。
“数智革命”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为提升服务效率,《实施意见》提出推行一体化数智就业创业服务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省级将建集中就业信息资源库,推动就业与社保、劳动关系等业务协同,实现与公安、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动态更新数据,提升分析能力。
全省统一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将与全国平台互联互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等“一网通办”;省级公共招聘平台将开发智能分析功能,精准匹配人岗需求,同时联动省内外高校和社会招聘机构,拓宽岗位来源。还将建设“数智就业”服务区试点,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培育特色服务品牌。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 + 就业”应用场景,覆盖政策申领、就业管理等领域,推进就业数据“回流”基层,支持“大数据 + 铁脚板”服务模式,提升就业失业监测预警和政策评估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山东14部门联合发力,把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资金、人才、安全等保障,通过健全网络、精准服务、数智赋能,必将让“乐业山东”品牌更响亮,为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