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潍坊高新”

扫—扫手机访问

“一年290项科学技术奖”,4位获奖者现场解读山东科技何以强
来源:大众新闻  日期:2025年07月04日

7月3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4位在全省科技大会受到表彰的科技工作者——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崂山实验室海洋能研发与测试平台主任史宏达,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琪超一起和记者见面。

此前在6月27日举行的全省科技大会上,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揭晓,290个项目(人选)获奖。其中,张海霞、史宏达、辛国胜、王琪超都是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他们是山东科技工作者矢志攻关,勇攀科技高峰的典型代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其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紧盯生产实践中的需求。

——张海霞获奖项目“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针对工业物联网中海量数据低时延高可靠传输难、大规模异构设备快速接入难、多元应用实时处理难等瓶颈问题,研发了以传输、接入、计算和资源配置为核心的5G通信系列关键技术,旨在推动5G技术在工业物联网中的落地应用,提升工业智能制造水平。

——史宏达获奖项目“高效、高可靠波浪能发电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针对我国近海波浪能流密度低、发电装置效率差、长期海上生存困难等问题,研发了高效、高可靠的波浪能发电技术,显著提升了捕能和能量转换效率,并保障装置在恶劣海况下的长期生存能力。

——辛国胜获奖项目“优质多抗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烟薯25的培育及应用”,是针对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食用型甘薯消费不断增加,但产业发展面临优异种质缺乏、新品种不足等问题,育成国内首个优质、高产、多抗、食味好等多性状聚合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烟薯25”,被中国农学会评价为“国际领先”。

——王琪超获奖项目“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遥感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针对我国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遥感技术受制于国外垄断的现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遥感核心装备,解决了在气象环境监测、航空安全等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整体来看,在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突出亮点。在反映高水平科技创新与产业化能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中,27项属于标志性产业链成果,占比达到43%,涵盖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与行业装备等18个战略领域。

其二,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科研不断开花结果。

——张海霞的研究成果在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东风商用车、浪潮K1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多家单位落地应用。5G核心设备销售额达1.86亿元;5G工业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自应用以来,为企业新增销售额31.69亿元。

——史宏达项目技术已在多领域推广应用,成果近两年累计新增产值1.45亿元,利税2455.33万元,推动了海洋能源开发与应用。

——辛国胜的科研成果“烟薯25”品种,已在全国推广1495.82万亩,连续5年位居我国甘薯推广面积首位,新增经济效益358.08亿元,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王琪超的研究成果用于编制激光雷达气象、新能源等行业标准及国际IEC、IEA标准。产值超4亿元,降本增效超30亿元。成果获青岛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成果支撑企业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

“一年290项科学技术奖”,山东科研创新能力为啥这样强?科技大会成为山东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阶段性总结与部署的时机。据统计,2024年,山东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3.32%,较上年增长1.97个百分点,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3.3个百分点,为创新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此次4位科技工作者现身说法,给我们探索科研成果的奥秘提供了机会。

科研攻关,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志气和智慧。“290项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在科技报国、科技强省进程中涌现的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的结晶,也是汗水的结晶。4位科技工作者和记者见面让大家增加了对科研工作的直观认识,像张海霞说的,“当时就想着‘前人没走过的路,往往藏着风景’,关键是要敢想敢干,踏出第一步。”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挫折磨砺后,团队首创的STCNet方案终于脱颖而出,其预测精度实现了学界公认的飞跃,成果也登上了通信领域的顶级期刊。科技工作者知难不畏难,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科研攻关,离不开生根发芽的土壤环境。290项2024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统筹规划、保驾护航取得的成果。近些年,山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高能级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高层次人才引育等,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政策环境和物质保障不断优化。

今年3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为推动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的三方面强有力科技支撑。

一是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山东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重点产业,高标准布局120项左右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突破AI大模型、先进芯片、高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硫化物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瓶颈,培育20个以上突破性农业新品种,新获批1类新药1—2个。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今年以来,山东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一企一策”动态跟踪支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省重大科技项目80%以上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承担,强化平台支撑,年内完成300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依托“链主”企业建强省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批标杆创新平台。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加快制定科技成果转化16条措施的配套实施细则,遴选一批高校院所在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赋权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方面先行先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山东科技大市场运营机制,推动成果与企业精准对接。

“上下同欲者胜”,山东日益完善科研体制机制,科技成果评价从“唯论文、唯职称”向“重贡献、重实效”转型,科研工作者活力迸发,涌出一批从0到1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基础理论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这次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胜利油田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为“双碳”战略实施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同样获得科技特等奖的中电科思仪研发的国内首台高性能宽带信号分析仪,解决了5G、6G等高阶信号的高精度测量难题,应用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

“一年290项科学技术奖”,是山东科技创新的新成果,也是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势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时期,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都需要我们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全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责任编辑: 高凤 二审:周宗贤 三审:马勋

分享至: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潍坊高新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0536-8056122)

潍坊高新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