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是第八个全国残疾预防日
今年的主题是
“预防疾病致残,共享健康生活”
残疾预防
与个人健康、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息息相关
残疾预防怎么做?
云南省残疾预防行动成绩如何?
跟着小编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残疾分为哪几类?
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致残原因有哪些?
遗传和发育因素
环境和行为因素
伤害与疾病因素
这三类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残疾。
什么是残疾预防?
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
如何预防残疾
还有这些知识点需要重点关注
01
高危儿童的早期识别
有以下表现需要密切注意,及时带孩子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新生儿期(出生后28天内)
兴奋性增高
易激惹、频繁惊跳、烦躁、尖叫性啼哭、肢体及下颌颤动
抑制状态
对外界反应迟钝、嗜睡、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甚至消失
惊厥发作
新生儿的眼球、眼睑、嘴角、四肢等各个部位的异常抽动或运动
婴儿期早期(出生后6-9个月)
过度惊跳反应、睡眠障碍、喂养困难、护理困难、视听交互和追踪能力差、姿势异常原始反射减弱或延缓消失。
02
这些毒性物质要小心
药物、酒精、各种有害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农药等均可以致残。
滥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可导致耳聋;酒精和过量镇静药物可引起感觉、情感、智力的改变;“反应停”药物曾在世界上造成了一次新生儿短肢畸形灾难性的流行,致残者多达万人以上。
儿童生长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对铅的毒性作用非常敏感,易发生铅中毒,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减弱,智商降低;
一氧化碳中毒可使大脑缺氧,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继发性癫痫等;
砷中毒可导致肢端坏疽;
地方性氟中毒可导致氟骨症,造成四肢关节和脊柱的疼痛、变形、僵直,患者劳动能力基本丧失,还有许多其他毒性物质达到一定量或接触时间过长也可致残。
03
家中这几个地方是“事故多发区”
阳台和窗台: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千万不可大意。
厨房:厨房有火源,是防火的“重地”,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家庭“带电区”:家庭中有各种电器,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加强安全用电的常识,避免触电和引起火灾。
抽烟者周围: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家庭由于抽烟不慎而引起火灾,所以要严加防范。
04
这些职业环境易致残
化学性因素:有害化学物质引起中毒或职业性肿瘤。
生产性粉尘:易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物理性因素:电离与非电离辐射、噪音、振动等引起的眼部疾病、耳聋、振动病等。
生物因素:工作中密切接触微生物、寄生虫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动物而致的感染等。
力学因素:手工重复操作或重力负荷等引起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工伤。
心理社会因素:精神紧张或工作安排不当等引起的疾病。
职业性外伤等。
“十四五”以来
云南省残疾预防工作取得哪些新成效
来看这组数据
残疾预防知识普及行动
2021-2023年
全省重点人群残疾预防知识普及率均在80%以上。
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防控行动
2023年
全省的婚前医学检查率、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分别达94.33%、95.47%;
全省新生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为99.5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4.02%。
疾病致残防控行动
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州(市)覆盖率为100%,县(市、区)覆盖率69.77%;
为全省360余万名0—6岁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免疫规划类疫苗1035余万剂次;地方病患者管理率为100%。
残
伤害致残防控行动
●着力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管;
●加强道路交通和运输安全管理;
●加强儿童伤害和老年人跌倒致残防控;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水平;
●加强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空气噪声污染治理。
康复服务促进行动
全省县级公立综合医院97%设立康复科独立科室;
每千人口拥有康复病床0.32张;
每10万人口从事康复医疗的医师数6.56、治疗师数7.02、护士数9.09。
全省129个县(市、区)均实现持居住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支持残疾儿童异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