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盐!不差盐!信息,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
少数市民听到“风声”开始少量购盐
一些市民听到信息后开始网上求证
将信将疑向亲戚传播“缺货”信息
超市购物时碰到别人购买,顺便购买
有人专程来买
有人较大量购买
货架空了、网店缺货、直播间带货,造成缺盐视觉和心理恐慌
传播真实缺盐信息
政府相关部门发声并加紧调度供货,并通过新闻告诉民众“不缺盐”
超市货架上的盐迅速增多
民众看到各种不缺盐的信息和未见空的货架,逐渐停止抢购
抢盐风波平息
回顾一下,此次食盐抢购并不是第一次。我们抢购过板蓝根、消毒液、口罩……每次都有一个来势汹汹的由头,这次,是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导致的未知影响。
老百姓谈“核”色变,只知道日本离我们很近。
于是,老婆告诉老公、邻居告诉邻居、同事告诉同事。
“是不是真的?”“管他呢,买了再说”。铺天盖地的信息传过来,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人就被淹了。
借着现代通讯手段,人言无比强大。
本来满当当的货架子上,食盐一袋袋地减少着。



风波过去了,留下的是什么?
“盐”而有“信”。信息的“信”。
信息社会,所有人都是信息源,都是“把关者”。幸运的是,咋呼的人少了,思考的人多了,往前窜的脚步里,大多数人停住了冲动。
盲动源于盲目,所幸我们已经脱离了“被掌控”的状态,变得主动起来。
“盐”而有“信”,信誉的“信”。
这一场信息战,考验的是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商业供应链等保卫信誉的能力。政府部门除了发布稳定民心的权威信息外,选择一边不断补货用事实说明我们“不差盐”、一边用科学解读我们有能力保障老百姓的用盐安全。这比告诉老百姓“别抢了”要强大得多。
“盐”而有“信”,公信力的“信”。
媒体的公信力在这一次事件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利用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发出自身声音的同时,再一次证明了“媒体”的公共价值。
流言止到“智”者,“盐”而有“信”,一个新的时代,已来。
核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赶紧扫码答题
一起来学习吧~
▼▼▼